技艺“潮”新变——访市级非遗项目曹州丝瓜络代表性传承人刘淑

图片

刘淑推出的创新产品

图片

选料

图片

整形

图片

刘淑向顾客推介丝瓜络

图片

琳琅满目的丝瓜络深加工产品

图片

在丝瓜络上进行粮画创作

图片

丝瓜络团扇——把丝瓜络与粮画、中草药进行融合

6月10日,在牡丹区安兴镇江庄村,不起眼的老丝瓜正经历一场蜕变。过去,晒干的丝瓜瓤仅是农家自用的清洁工具或治脚气的土方;如今,在市级非遗项目曹州丝瓜络代表性传承人刘淑手中,它已变为撬动乡村经济的“金瓜络”。

“鲜丝瓜行情好时卖鲜货,价格差时就做丝瓜络。”刘淑道出产业韧性。这种天然材料用途广泛:大块络子可制蒸布、鞋垫,小块化身清洁刷、杯垫,下脚料混入艾叶即成艾灸用品。更难得的是,丝瓜种植几乎无需农药,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资源。

作为核心产品之一,丝瓜络鞋垫的制作凝聚匠心。刘淑介绍,其工序考究:首先精选新鲜无病虫害的丝瓜,洗净晾干;随后将其切割成块,再精切成厚度均匀的薄片;接着通过挤压抽取汁液,然后将丝瓜片充分阴干;待完全干燥后,比照鞋型精准剪裁成鞋垫形状;最后经过清洗、妥善干燥定型,确保成品舒适耐用。这一系列纯手工打造的步骤,保证了鞋垫的天然特性和优良品质。

然而,真正让丝瓜络身价倍增的,是刘淑注入的非遗巧思。他创新融合丝瓜络、粮画、中药三大非遗元素,研发出兼具实用与美感的文创产品——古韵团扇、药香香囊等。原本两片仅值6角的丝瓜络,经此“点化”,一个香囊即售38元。

非遗的加持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更让传统技艺重焕光彩。“这几年,我成立了丝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1000多亩。”刘淑介绍,他建立了丝瓜络加工厂,申请了商标“忆乡农”,通过“公司+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让农户与公司签订购销协议,对丝瓜籽、丝瓜瓤进行保价回收,形成了一个从丝瓜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带动了附近50余人就业。

如今,江庄村的丝瓜络产品已远销各地,小丝瓜真正带动了村民的增收。“我会用短视频、直播、互动等方式,为曹州丝瓜络技艺注入新活力,推出更多融合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看见、喜爱。”刘淑目光坚定。

菏泽日报 记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