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广袤原野涌动着勃勃生机,连片的紫花苜蓿迎来首茬收割季。伴随着大型割草机的轰鸣声,切割、粉碎、打捆等工序一气呵成,清新草香与泥土芬芳交织弥漫。阳光下,一排排整齐的草捆金光闪耀,宛如大地馈赠的“绿金砖”,即将化作牛羊口中的营养盛宴。
百亩紫花苜蓿长势喜人(王超越 摄)
科技赋能,“牧草之王”解锁致富路
走进种植户文峰的百亩苜蓿基地,嫩绿的植株在现代农业科技滋养下长势喜人。“可别小瞧这紫花苜蓿,它可是实打实的‘牧草之王’!”文峰一边展示手机里的养殖数据,一边介绍道。这种牧草蛋白质含量高达18%-20%,远超普通牧草,被形象地称为牛羊的“植物蛋白肉”。数据印证着科技带来的改变:过去外购饲料年成本超10万元,如今他的基地年产苜蓿超60吨,不仅满足40头牛的饲料需求,还能通过外销实现增收。
生态经济双赢,绿盾筑牢发展根基
在巴彦毛都苏木,紫花苜蓿产业正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篇章。它既是牧民增收的“钱袋子”,更是守护草原的“绿色卫士”。曾几何时,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风沙肆虐。如今,千亩苜蓿田构筑起坚固的生态屏障:发达的根系牢牢固土,有效抵御风沙;葱郁的茎叶涵养水源,为草原生态注入活力。村民们将其称为“养地小能手”——根瘤菌的固氮功能如同天然肥料厂,能使土壤肥力提升30%,为土地复壮和后续轮作创造条件。
养殖户整理紫花苜蓿干草(王超越 摄)
草畜联动,循环农业绘就振兴蓝图
近年来,通辽市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紧扣“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高产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构建起“粮饲兼顾、草畜配套”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随着优质牧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当地逐步形成种养互促、草畜两旺的良性循环。今年创新推出的“青贮玉米大豆条带复合种植+冬黑麦轮作”模式,实现“一年两收”,既破解了传统种养模式的资源浪费难题,又以生态优先、提质增效为核心,打造出可借鉴、可复制的乡村振兴发展样板。
从科技赋能的智慧种植,到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再到草畜联动的循环模式,紫花苜蓿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科尔沁草原上编织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为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白永梅 王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