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YU7发布会,可能是今年最像短剧的一场工业演出。
有完整的剧情结构:预热、冲突、转折、收尾,甚至连节奏感都经过打磨。
前几天的预热像前情提要,正式发布是高潮推进,会后采访是开放式结局。而所有情节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疑问:小米真的赢了吗,还是只是把“赢”的感觉剪成了一条结构紧凑的叙事短片?
6月26日晚,小米在北京举办“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雷军压轴推出小米第二款车,小米YU7。从公布9种车身配色、丰富的轮毂与内饰选项,到强调舒适性配置与空间细节,再到最终公布起售价为25.35万元,每一项信息都像一场预设好的情节推进。
尤其是小米汽车微博宣布,小米YU7大定在发布一小时内突破28.9万辆。这组数据的“爆点感”甚至超越了产品本身的实际讨论度。
整个宣发的感觉就像看了一场“电视剧”,这并不夸张。
整场发布节奏极稳,雷军的语速缓慢、语言克制,很少有煽情词汇,更多是叠加术语:“能力建设”“全栈自研”“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些表述听上去像企业汇报,但每一项都踩在预设叙事的节点上,传递出一种“理性造车、本地融入”的信号。
这类节奏控制和信息密度,正是短剧化内容的典型特征。整场发布会如果按结构拆解,也几乎照着一个标准剧本推进:
预热期,小米汽车与雷军微博连续发布YU7新配色、钥匙设计、局部内饰等细节图文,社交媒体维度连续发声,制造话题热度。
冲突阶段,公众对YU7能否复刻SU7爆款表现、25万元定价是否有说服力、SUV与轿车产品战略如何区隔等问题形成讨论。
发布现场并未打“低价”牌,而是强调豪华感、家庭属性、智能生态体系。在当晚的问答环节中,雷军谈到小米四年前选择在北京造车,是出于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认同,并表示在选择供应商时,“如果是北京、京津冀的合作伙伴,同等条件会加分优先”。
这段表态意味深长。
最后收束环节,雷军将话题从产品回收至公司组织力。他表示,过去五六年小米的能力提升“肉眼可见”,这背后源于十周年时的一次战略反思,将公司从“机会驱动”转向“能力驱动”,首个动作是承诺投入1000亿做研发。
这一切太像剧本了,或许这就是跨界思维的魔力。发布流程紧凑,观点明晰,但观众很难判断。是被产品说服,还是被内容节奏牵着走。
YU7的真实市场接受度,还有待交付、复购、口碑验证来佐证。当热度散去,判断小米是否真的“赢了”的,还是要回到工厂、渠道、和用户手里。
雷军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北京变得更好。他一再强调,小米是一家“北京企业”,希望与区域制造配套一起成长。这些表态不再是发布会上常见的“科技范话术”,而更像是企业对政府、对制造生态的一种角色定位。
这场发布的走向表明,小米正在把发布会当作长期表达的一种规范流程。从流量叙事到能力建设,从用户动员到产业沟通,它正在将舞台上的内容表演,转变为组织稳定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