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广告片刷屏背后:Canva可画的中国式「善意增长」密码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打造一个具备商业爆发力,又能沉淀长期价值的品牌,似乎变成了一种属于理想主义的奢望。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有这样一家公司,在行业的“困境”中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在线设计软件 Canva可画。

可能有人不太了解 Canva,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概括 Canva,它像积木,让用户通过一个简单的拖拽手势,就将所有想法转化为视觉化内容,从海报、PPT 到社交媒体内容。

处在看似小众的设计工具赛道,Canva 却成为了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软件服务公司之一,估值 320 亿美金,全球月活跃用户超 2.3 亿,年化经常性收入突破 30 亿美金,稳居全球 SaaS 产品第一梯队。

2018 年,Canva 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即便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依旧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截至目前,中国用户已在 Canva 上创建了超 5 亿个设计,每秒钟就有 10 个设计生成......

从你日常关注的小红书博主到春晚上刘谦手中的魔术道具,从街边个体户的广告牌到北京大兴机场的引导牌,这背后都有 Canva 参与的身影。

图片北京大兴机场引导牌使用 Canva 设计完成

从理想到落地,从澳洲到中国,Canva 没有追逐流量爆发和短期喧哗,却依旧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既守住了品牌理想,也跑出了增长曲线,它是怎么做的?在中国市场,它又是怎样克服“水土不服”,续写全球传奇呢?

以童真叙事,打造本土品牌叙事

一般来说,海外 SaaS 软件踏入中国市场时,其品牌叙事往往沿袭全球统一的逻辑——效率、功能、领先。

这些策略是具有普适性的,放诸海内外皆准;但换个角度思考,这也让品牌理念变得悬浮而疏离,难以触达中国用户深层的情感需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Canva可画选择了一条艰难却更贴近人心的路:让工具成为社会情绪与文化表达的载体。

今年 5 月,Canva 推出的全新品牌企划《心中所想,世界可见》正是这一策略的生动体现:“放弃”了产品功能的硬核演示,用一场童真实验,来测试一个关于“属于中国人的自然表达”的本土命题。

在广告片上,Canva 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讲了一个故事:小女孩悠悠因为天生卷发而自卑。后桌的小男孩小可察觉到了这一情绪;在一次主题演讲中,小可用 Canva AI 制作了一棵现实中不存在的“卷卷树”,以稚嫩的视觉语言,无声地向悠悠传递在他眼中卷发“独一无二的美好”。

图片视频截图

最动人的细节在片尾:这份善意的设计打动了悠悠,她没有主动打破这层属于两人的默契,只是默默将 PPT 中拘谨的黑白底色切换成斑斓的彩色。这种“不说破”的温柔,是中国文化中“含蓄表达”的写照,也是 Canva 与中国用户之间搭建的默契桥梁。

图片悠悠更换 PPT 底色

这背后,Canva 敏锐捕捉到,从“含蓄表达”的中国文化,设计可以成为语言的延伸——那些说不出口的鼓励、难以宣之于口的自我表达,都可以通过色彩、图形等介质清晰呈现。

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用户被广告片的洞察所感动。大家都曾因为各种外在因素陷入自我封闭,透过小女孩悠悠的经历,我们看到了自己;“不是只有一个模式一个方法能达到彼岸呢,先做自己,看见自己,才能表达自己”,用户在视频下方的留言如是。

图片用户在视频下方留言

从用户的情感涟漪中,胖鲸能清晰看见 Canva 在中国的品牌策略,始终藏着一种中式“克制”。它没有试图用宏大的概念去“教育”用户,而是敏锐捕捉到中式情感表达的基因——一种崇尚含蓄、留白,注重行动胜过直白言语的沟通美学。

Canva 不希望将品牌理念变成单方面振臂高呼的企业宣讲,而是先找到“含蓄表达”这个文化锚点,让技术赋能的价值变得顺理成章。

在这个语境下,“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设计”不再是一句舶来的品牌口号,而是被具象化为一种符合本土文化认知、如流水般日常但有力的方式,就像片中的小可一样,即便不懂得专业设计,但只需要输入自己的想法就能生成视觉符号。

图片小可用 Canva AI 生成图片

这只广告片背后的深层逻辑,也暗合了 Canva 从创立之初就坚守的信念吻合——视觉表达不该是少数人的专属语言。

正如创始人 Melanie Perkins 目睹了设计工具的高门槛阻碍了无数普通人创作,萌生了“让设计变成人人都能轻松上手的事情”的朴素想法,这成为了 Canva 产品决策的起点,也定义了 Canva“创作平权”的核心要义。

在中国,Canva 全球性的信念找到了新的语言和更细腻的场景;同时,这种理念并非停留在传播层面,也深刻塑造了 Canva 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引擎。

双引擎驱动,产品进化与生态共创

“创作属于所有人”的理想主义宣言,需要扎根于现实的土壤。Canva可画通过两条清晰且相互交织的路径,将理想浇筑进去,形成可感知、可参与的现实,一条是以产品驱动增长,另一条是社区优先共创,支撑起了 Canva 的商业奇迹。

让产品“生长”于中国场景需求

与许多依赖广告轰炸增长的软件不同,Canva 产品的核心增长引擎,始终出自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度回应与创新解决。

在全球市场,Canva 产品的演进始终围绕 “可用性 + 协作性” 的核心,从视觉套件到 AI 工具 “魔力工作室”,再到收购专业设计工具 Affinity,构建了覆盖 “小白到专业” 的全场景能力。

深入到中国,Canva 并未简单复制这一逻辑,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贴近本地用户的路。正如 Canva可画中国区总经理王可辛所强调:“我们不是‘带一个国际产品进来’,而是在中国,做出一个属于中国用户的 Canva可画。”

这意味着产品功能的优先级,由中国用户真实场景中的需求决定。

观察到中国用户对于 PPT 核心需求的背后是高频使用场景——学生的毕业答辩、课堂展示、个人作品集,职场人的年终总结——内置了符合本土审美与场景的专项模板,操作流程针对国内软件分享等场景做了无缝适配。包括近期即将发布的 AI 生成 PPT 功能,也由中国团队根据本土使用习惯进行了深度优化:在版式结构、配色方案和文案风格上更契合中国用户的表达逻辑。

观察到用户提出文字排版为什么不能竖着来、公众号能不能做长图、想要快速做粉丝应援物,Canva 把这些用户的每一句“想要”都记在心里——于是有了竖版文字框、下拉画布和“追星宝”。

观察到用户对中文字体的强烈呼声,Canva 一边和汉仪合作丰富字体资源,一边组建了字体设计团队开发了 300 多款中文可商用字体,包括登上春晚的“可画动感隶书”。

这些都帮助 Canva 建立起一套支撑中国用户“顺畅”完成视觉表达的本地化内容生态。

成为用户表达的“自然容器”

“'心中所想,世界可见'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对每一次真诚表达背后情感的共鸣与回应——Canva可画希望成为那个让你被理解、被看见的平台。”Canva可画中国区市场负责人陈慕儒表示。

这种“被看见”的承诺,直接指向了“创作平权”的本质:打破工具与用户的单向关系,构建一个能容纳参与、分享与归属感的开放生态。这也是 Canva 品牌温度的来源,更是驱动用户增长、沉淀长期价值的核心策略。

前不久,Canva 在全国十个城市的跳海酒馆举办了“PPT 胡说八道研讨会”,有人煞有其事地分析《如何用橡皮擦解决全球变暖:一个摩擦力的奇迹》,有人研究《袜子的生命周期:从穿着到失踪的神秘之旅》,事如其名,胡说八道即可。

图片“PPT胡说八道研讨会”

在这里,Canva 褪去“严肃生产力工具”的外衣,化身为社交玩乐、表达态度的“创意玩具”。

观察到用户天然热衷探索工具的“野路子”后,Canva 将类似的创意敏捷复制到了小红书这片创意沃土上。

小红书上,Canva 携手“没想到事务所”发起“心中所想 世界可见”的 UGC 共创活动,不设条框,只提供开放工具。

用户的热情在这里被点燃:退役站姐@丽芭酱Muse 分享如何利用 Canva 制作简易的小卡、生咖、手幅等爱豆应援物料的攻略;宠物博主@小猪唛 分享用 Canva 整活,为自家宠物制作抽象小视频,让人会心一笑……

图片“心中所想 世界可见”小红书 UGC 共创活动

跳海与小红书两大案例,清晰勾勒了 Canva 的社区增长路径,即深入本土文化语境、提供工具与场景赋能用户表达、由用户主导创作和分享、自然沉淀为基于共同兴趣的传播网络。

这种策略下,每位深度用户都是驱动增长的节点。Canva 社群成员芝芝的经历即是缩影。

芝芝是个典型的斜杠青年,本职工作是农业数据产品经理,同时追逐着插画师的梦想;日常会用 Canva 来高效制作各种可交互的图表,将复杂的农业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切实解决问题,也用它设计文创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芝芝使用 Canva 制作插画文创展示图

她对于 Canva 有着很高的认同感,主动报名了 Canva 可画社群领航家计划——这是一个面向热爱设计、乐于分享、具备社群运营潜力用户的共创型成长计划。领航家不仅会帮助新成员融入社群、探索工具玩法,还会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共建温暖有趣的用户社群。

“好工具应该像种子一样,在每个人手中都能长出独特的可能,我希望用这双沾过泥土的手,为可画社群奉献更蓬勃的生态”,她谈到。

可以看到,当用户不仅是使用者,也是工具解决问题、分享创意、影响他人的“共建者”时,用户自身就成为了最鲜活的产品传播者、最有效的增长引擎和最动人的品牌故事集。

鱼与熊掌兼得,“理想”品牌的进化

“创作平权”不仅是 Canva 的产品理念,更是其根植于品牌基因的向善承诺。

从创立伊始,Canva 就致力于让工具成为个人表达和社会善意的放大器。目前,Canva 的全球性公益计划为超过 80 万家非营利组织提供免费商用版产品,使它们无需专业设计资源,也能高效产出专业、有影响力的内容。

在中国,这份向善承诺同样落地生根,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中国本土的公益组织“火柴公益”就是受益者之一。

火柴公益于 2017 年成立,专注于赋能乡村教师成长,支持乡村教育发展。他们通过小程序链接资源,举办成长营,助力教师提升能力。“在没有专业设计师的情况下,依靠 Canva 支撑了所有传播物料的制作,维持了团队的运转。” 联合发起人帅帅表示。更让她感受深刻的是,Canva 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项目整体品牌视觉和专业度的显著提升,切实放大了组织的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图片Canva与火柴公益共同发起的“会飞的书包”公益活动

不止于提供工具赋能,Canva 也与火柴公益展开了更多公益层面的合作,通过“会飞的书包”等公益活动,为乡村的小朋友提供切实的“温情”。

在 Canva 看来,社会意义与商业增长从来不是对立面。品牌成立之初就定下的“两步计划”——先“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进而“尽我们所能,让世界变得更好”——清晰地表明:强大的商业基础是实现社会影响的前提,而对社会责任的践行,则构建了品牌更深厚的长期价值与用户认同。

真正的品牌价值,始于对人性需求的洞察,终于对社会美好的持续创造。这种从初心到生态的完整闭环,正是 Canva 超越工具属性,成为“能赚钱”也“有理想”品牌的根本原因。

本期作者:Hanna 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