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几年,打工千万别上瘾

职场就像坐过山车,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刷到一条新闻:

6月5日,花旗银行突然宣布关闭上海和大连的全球技术解决中心。

3500名技术人员,前一天还在开会、改方案,第二天直接被告知“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没有缓冲期,没有商量余地,不听员工的诉求与难处,只有冷冰冰的“N+6”补偿方案。

那些熬夜赶项目、为公司拼命的打工人,一夜之间成了被抛弃的棋子。

图片

这不是个例。

上个月,微软刚官宣裁掉6000人,这个月又有300多名员工收到离职通知。

曾经令人羡慕的大厂白领,手握名校学历、顶着“高级工程师”头衔,照样也逃不过裁员的命运。

图片

这还没完,现在连“铁饭碗”都开始生锈了。

前段时间还有条新闻:Ai公务员上岗了。

深圳福田区推出了首批DeepSeekAI公务员。

他们可以直接替代公务员,去窗口服务,帮他们写材料、筛选资料、写各种民情周报日报。

而且与人相比,它不仅效率奇高、不会出错,还不领工资、不交社保。

曾经被视作“终极稳定”的公务员岗位,如今也被AI撕开了口子。

再看看身边。

人形机器人在餐厅端菜、送外卖;

ChatGPT能写方案、做翻译;

甚至连设计师、程序员的活儿,AI都能分分钟搞定。

这些“黑天鹅”事件越来越多,科技发展的速度快得让人喘不过气。

如今的职场,就像一场场无法预警的地震,震碎了所有人对“稳定”的幻想。

更扎心的是,裁员的镰刀早就不分“贵贱”了。

以前总觉得只有流水线工人、客服这类重复性工作才危险。现在连金融、科技行业的高薪岗位都摇摇欲坠。

经济下行的巨浪打来,没人能独善其身。

裁员就像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啥时候会落下,更不知道会砸中谁。

而这背后可怕的是什么?

是当裁员突然降临,很多人彻底慌了神。

离开干了十几年的岗位,才发现自己除了眼前这点活儿,其他啥都不会;

没了固定工资,房贷车贷、孩子学费立马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两年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们:

往后几年,我们千万不能再对“打工”上瘾了。

01

什么叫打工上瘾?

我有个朋友就是典型,他的生活里只有上班。

每天睁眼第一件事是查工作群消息,通勤路上处理邮件,深夜十一点还在回复客户需求。

周末为了加班,可以推掉所有聚会,年假攒到过期,都没敢去休。

每天明明六点下班,却还为了蹭加班免费晚餐、免费班车,呆到九点半。

就连结婚的时候,在婚车上还在接工作电话。

他也不喜欢上班,但所有时间都困在上面。

他总说:“我这么努力,总能升职加薪”,但最后等待他的是什么?

是去年他们整个业务线被裁撤,他也就理所当然的失业了。

那些用掉头发、熬通宵换来的加班时长,最后只换了三个月补偿金。

被裁那天他彻底懵了,因为这些年除了机械地上班,没学过新技能,没搞过副业,连存款都没多少。

房贷车贷压在身上,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Plan B。

所谓打工上瘾,并非指的是有多热爱工作,而是把所有时间和精力押注在用时间换钱的模式里。

但真相很残酷:工资再高也有天花板,行业和公司的稳定更是海市蜃楼。

尤其对中年人来说,裁员潮一旦来袭,再拼命也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

所以劝你别“打工上瘾”,不是让你辞职躺平,也不是劝你去创业。

而是提醒你,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千万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图片

02

接下来几年,打工人要如何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呢?

我们不妨从自然界中寻找生存智慧。

一:像鹰一样敏锐,时刻警惕“舒适区陷阱”。

老鹰盘旋天际时看似悠闲,实则每根羽毛都紧绷着。

因为它知道稍有松懈,就会错过俯冲猎食的时机,甚至沦为其他猛禽的盘中餐。

职场生存法同样残酷,当你沉溺于舒适区的温床,就已经在沦为牺牲品了。

就拿我在报社的老同事来说。

十年前纸媒鼎盛时,他靠着写通稿、改标题就能安稳度日。

后来新媒体出现,领导安排他做新媒体选题,他总以“年纪大了学不会”推脱。

他对新媒体嗤之以鼻,觉得“报纸才是正经媒体。”

上班时,他过的是喝茶看报的日子、下班后就开始约牌局。

直到某天,他突然发现自己连基础的视频剪辑都不会,而新入职的95后已经能独立完成融媒体策划。

当报社大幅缩减传统版面时,工作20年的他成了首批被裁对象。

后来他拿着简历,去新媒体公司面试,HR扫了眼他的作品集,只留下一句:“您的经验和我们需求不太匹配。”

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打工人在职场比比皆是。

当年甲骨文裁员时,那些举着横幅的工程师们,大多手握十年以上大厂经验。

却因长期困在重复性工作里,连基础算法题都答不上来,去别的互联网公司面试,连第一轮面试都没通过。

无数职场人,上班机械化混工资,下班后瘫在沙发刷短视频到深夜,用碎片化娱乐填满生活,看似忙碌实则在消耗生命力。

等行业寒冬来临,才发现自己既没有硬技能防身,也丧失了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所谓“打工上瘾”,本质是用短期稳定麻痹神经,用机械重复代替主动成长。

中年危机从来不是年龄的诅咒,而是能力停滞的必然代价。

当你的脚步追不上时代的列车,被甩下不过是早晚的事。

图片

03

二:像章鱼一样灵活,拥有能迁移的能力。

章鱼这个动物很神奇。

它没有坚硬的外壳保护自己,却能在危机四伏、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里活得风生水起。

为啥?

因为它会“七十二变”。

遇到危险,瞬间就能改变皮肤颜色和花纹,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看到窄缝,身体一缩就能钻过去,轻松躲开天敌。

这种随机应变、灵活转型的本事,正是当下职场最需要的。

王阳明就是个“跨界大神”。

他既能在战场上带兵打仗,平定叛乱;又能在书桌前著书立说,还能开书院当老师,培养人才。

他曾经写信给弟子薛侃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意思是,打败山里的土匪容易,但战胜自己内心的弱点才最难。

这话乍一听是讲修身,其实暗藏玄机:

他打胜仗的秘诀就是把心学里的方法,灵活用到了军事策略里。

换句话说,他把修炼心性的能力,变成了带兵打仗的本事。

你看,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底层逻辑其实是相通的。

现实里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某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总监跳槽到餐饮行业,把用户运营的经验用到了门店管理上,业绩反而更好;

资深记者转行做短视频策划,把采访写作的逻辑转化成了脚本创意,很快就做出了爆款。

这说明什么?

职场上真正厉害的人,靠的不是某个行业的“死知识”,而是能灵活运用的“通用技能”。

这些通用技能有哪些呢?比如沟通表达、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等等。

这些可迁移的技能,就像章鱼的变形能力,不管环境怎么变,掌握这些底层技能,到哪都能找到出路。

所以与其把自己困在一个岗位上做带不走的机械工作,不如多打磨这些“万能技能”。

这样就算换行业、换岗位,也能快速适应,站稳脚跟。

毕竟,现在哪有什么铁饭碗?

真正的保障,永远是你能随时“变形”的能力。

图片

04

第三: 像松鼠一样储备,打造自己的多元生存力。

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忙碌起来。

它们不会只依赖一棵树上的果实过冬,而是穿梭在树林间,四处收集、埋藏食物。

这些不起眼的“储备粮”,正是它们熬过寒冬的救命符。

如今的职场,同样危机四伏,在这样的寒冬形势下,打工人同样需要提早为自己找很多“松果”。

我有一个朋友,她之前在广告公司做文案。

这个行业看似光鲜,收入其实并不高,她早早就开始琢磨副业。

她会利用午休时间学短视频剪辑,周末接商家广告片外包,还在小红书分享职场干货吸引粉丝。

去年公司也因行业寒冬裁员,她一点也不慌。

因为她的副业收入和广告分成,已经远远超过了主业。

更聪明的是,她每月强制存下30%收入,用定投基金和低风险理财打理存款。

现在即使不工作,积蓄也够支撑几年生活的了。

她的老公老周,是一名程序员。

其实主业收入不错,但他总担心会有35岁裁员的门槛。

所以他除了精进编程技能外,还自学了跨境电商运营,在亚马逊开了家卖3C配件的小店。现在每个月也有一两万的收入。

很多人总天真地认为“有份工作就够了”,却忽视了一旦危机来临,单一的收入来源瞬间崩塌,生活就会陷入困境。

这个时代,没有永远的避风港。

与其把人生赌在一份工作上,不如多线布局:

学一门能变现的副业技能;每月强制储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说不定哪天就能变成收入来源。

就像松鼠藏下的每颗坚果,你储备的每份技能、每笔存款,都是抵御职场寒冬的底气。

《黑天鹅》的作者说过:对我们最有害的三种瘾——毒品,碳水,月薪。

每月准时到账的工资,像温柔的锁链,把人锁在稳定的幻觉里,温水煮青蛙般麻痹着神经。

但醒醒吧!这个时代根本不存在避风港,更不存在躺赢的铁饭碗。

公司给的平台,不是你人生永远安全的甲板。

真正的安全感,永远攥在自己手里。

当风暴骤起,唯一能锚定命运的,是你亲手锻造、能随时起航的船,和劈波斩浪的真本事。

希望当时代的镰刀落下,你有底气说出那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点个赞吧,真正的铁饭碗,是你走到哪里都能“吃上饭”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