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非常罕见,2025年养老金调整确认时间非常早,在去年12月就已经明确要调整。但今天都6月26日了,过完这个周末,就进入7月了,养老金调整方案却迟迟不见公布。
去年公布时间是6月17日,是历年来最晚的一次,今年又刷新了纪录。养老金调整方案“姗姗来迟”,到底是好饭不怕晚,还是另有隐情呢?
有人说迟迟不公布,是因为有压力。比如退休人数的大幅增加,前几天,人社部发布了《2024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到2024年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离退休人员为14739万人,增加543万人。一年增加500多万人,确实不少。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70727亿元,基金还是很充足的,暂时不用担心。
我个人猜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今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可能会出现一些改革,因为人社部多次提到要重点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怎么倾斜呢?那肯定要在方案中有所体现。所以,为了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需要一点时间。
另一个是为了提振消费。今年前几个月,通过大力度的国补,促进了消费的回暖。现在传出国补要结束了,虽然官方辟谣了,但力度应该没之前大。
后续该怎么提振消费呢?这个时候再公布养老金方案,然后将今年前几个月的一次性补发,1.4亿多人手里突然就多了一笔钱,他们就有可能拿出来消费。
今年在各种会议上都提到要给居民增收减负,大力提振消费。给退休人员涨养老金,就相当于涨工资,增加收入。
我相信是“好饭不怕晚”,不管是不是要7月才公布,至少有三类人能够多涨。
第一,中低收入群体。人社部已经明确养老金调整要向这类人群倾斜,养老金低于平均水平的,应该就算是中低收入群体。
到2024年,城镇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大概是3500元。当然,每个地方会有差异,比如西藏、北京、上海,人均水平超过了5000元。而在吉林、云南等地,人均水平大概就是3000元。
低收入人群保底会强化,缩小养老金差距是大势所趋,今年养老金低的人群有福了。
第二,工龄长的人群。为了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和工龄的挂钩调整肯定不会变。工龄越长,涨的就越多。
而且,工龄越长的部分,单价就越高。在大多数省份,30年以上工龄增加金额,往往是15年及以下工龄增加金额的2-4倍,这样就可以快速拉开差距。
第三,高龄人群。高龄倾斜也会保留,毕竟年纪越大,开销可能越大。大多数省份的高龄倾斜,都是从70岁开始,但也有地方从60岁开始,比如上海对年满60岁的女性,65岁的男性,都有倾斜,这个可能是考虑到女性50岁和55岁就退休了。
最后,猜测一下今年的养老金涨幅,可能在2.5%-3%之间,超过3%的可能性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