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胃癌始终是威胁民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约36万例,死亡26万例,死亡人数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三。更严峻的是,我国胃癌早期诊断率不足20%,远低于日本(60.3%)和韩国(68.9%),这直接导致我国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5.9%,与日韩(95%以上)差距显著。这种巨大差距的背后,是我国内镜资源短缺、筛查依从性低、传统筛查成本高等多重现实困境。
胃癌的临床转归与诊断时机密切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早期可切除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95%-99%,而晚期患者生存率则不足30%。这一数据凸显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日本和韩国早在上世纪就通过国家级内镜筛查计划,大幅提高了早期诊断率并降低了死亡率。然而,在我国,大规模人群胃癌筛查面临诸多挑战。
内镜检查虽为胃癌诊断的“金标准”,但作为侵入性检查,民众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导致筛查依从率低。同时,我国内镜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医疗机构内镜检查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筛查质量。此外,传统筛查模式成本较高,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我国胃癌早筛工作的开展,亟需一种非侵入、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筛查方案。
全球首个胃癌影像筛查AI
大数据支撑下的稳定表现
为高危人群赢得早诊时间窗口
AI赋能推动癌症早筛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