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4 日星期二,在以色列贝尔谢巴,以色列士兵在伊朗导弹袭击造成数人死亡的地点救援。 AP - Leo Correa
6月12日凌晨,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突然军事打击,意在达成三大核心目标:一是摧毁伊朗的核设施,二是削弱其弹道导弹能力,三是激化局势以促使伊朗政权发生更迭。一句话,就是要将伊朗“打趴”。
按照惯用的“闪电战”策略,以色列意图在短时间内完成定点斩首与基础设施打击。初期战果似乎显著——包括伊朗总参谋长在内的多名高级军官被击毙,参与核研发的科学家也在攻击中遇害,伊朗军事指挥链一度陷入混乱。
然而,伊朗很快从震惊中恢复。凭借长期战斗经验,德黑兰迅速重组指挥系统,并组织反击。尽管以色列的“铁穹”防御系统拦截了大量来袭导弹,但部分火力仍穿透防线,使以色列首次遭遇首都遭袭、多处平民区变为废墟的局面,暴露出其防空体系的短板。
在以军继续轰炸伊朗能源设施之际,美国决定介入,出动钻地弹轰炸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大地下核设施。尽管美方宣称行动“彻底摧毁”目标,但多个美国媒体随后引用国防情报局的初步机密报告指出,仅有两个设施入口被封堵,核心地下建筑并未被摧毁。
同时,该报告也指出,伊朗在遭袭前已将大部分浓缩铀转移至秘密地点,被实际摧毁的核材料有限。这意味着原本预计能将伊朗核计划推迟“数十年”的打击,实际上仅可能延迟数月。
尽管如此,美国总统特朗普仍在北约峰会中坚称:“伊朗的核项目已被彻底摧毁。”他怒斥媒体相关报道为“假新闻”,强调此次打击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军事行动之一”。
以色列方面也表现出谨慎态度,军方发言人称“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而伊朗外交部则罕见承认:“我们的核设施确实遭到严重破坏。”
至于第二目标——摧毁弹道导弹能力,战果同样存疑。伊朗在停火前持续发射导弹,显示其导弹库存未被根本性削弱。而第三目标——政权更迭,则未有迹象表明取得进展。伊朗政权虽受重创,但仍稳固存在。特朗普也随之“降调”,称推翻伊朗政权“并非目标”。
这场冲突还暴露出以色列自身的多重问题:铁穹系统出现漏洞,首都遭袭带来国内安全震荡,是建国以来首次遭遇此类危机。对民众而言,这是一次空前的心理冲击。
伊朗方面同样伤筋动骨。其防空系统几乎被摧毁,军事高层与科研人才缺乏有效保护,部分战略基地和能源设施遭严重打击。更令人忧虑的是,以情报界普遍认为,以色列对伊朗的渗透程度远超预期,国家安全体系恐面临系统性漏洞。
此次冲突虽然在美方主导下达成脆弱停火,但问题远未结束。伊朗是否会加速秘密核计划?以色列是否会再次出手?战争阴影未散,未来几周,局势走向值得全球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