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文|钱伟
今年以来,美债期限利差明显走阔,且处在近两年的高位,但看好曲线继续陡峭化的观点依然占据主流。我们认为,未来继续做陡美债曲线,需要谨慎:(1)在软着陆、少量降息的基准情形下,当前利差(2y/10y)实则不低,期限利差走阔的空间、时点均存在一定约束;(2)利差压缩至30bp以内,安全性较高,关注三季度潜在事件催化,包括减税落地带来的财政担忧(熊陡)、降息预期的进一步发酵(牛陡);(3)关注曲线上结构性的机会,例如做陡前端2y/5y,做平超长端10y/30y。
美债10年期和2年期期限利差,自去年底的17bp,上升至4月下旬最高的67bp,目前稳定在50bp左右(最新55bp)。目前市场对于未来曲线方向存在分歧,尽管利差已经明显走阔,且处在近两年的高位,但看好曲线继续陡峭的观点依然占据主流。
我们认为,未来继续做陡美债曲线,需要谨慎:期限利差走阔的空间、时点均存在一定的约束,在边际降息的基准假设下,2y/10y利差未必大幅、趋势性上升,且曲线局部不排除牛平。
以2y/10y为例,曲线前景的判断,可以从两个视角出发:
一、当前期限利差直接与历史水平横向对比
1980年代以来的数据显示,当前50bp的期限利差,并历史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如果单纯从均值出发,后续利差的大方向是继续走阔,这也是看好陡峭的一大基础逻辑。
但是,美债期限利差在不同的经济阶段,差异显著;可比的历史区间看,当前利差水平并非没有安全垫。
不难发现,在加息周期、降息周期、衰退期、非衰退期,利差特征迥异。整体历史均值在90bp左右,但抬升阶段集中在降息周期(均值99bp)、降息周期尾声(均值183bp,定义为最后1次降息到下次加息之间),并且基本伴随着衰退和趋势性降息。而加息周期(均值48bp)、尤其是加息周期尾声(均值12bp,定义为最后1次加息到下次降息之间),期限利差整体偏低。
当前,我们恰好处在加息周期的尾声和降息周期的开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笼统的和历史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显然不可取。相对类似的历史阶段,可能是两个:
第一,1995-1999年的软着陆时期:利差均值36bp,最大78bp
彼时,联储加息周期结束,在长达4年的时期内,并没有趋势性降息,其间降息2次、加息1次、又降息1次,基准利率处于高位震荡,而美国经济也没有出现衰退。这和当下软着陆的基准情形相似,联储下半年仍大概率预期,但幅度有限,经济衰退的压力也不明显。
1995软着陆后,仅在初期两次降息时,期限利差走阔至70bp以上,此后一年维持在60bp左右,再后来趋势性降至50bp以下;1998年降息时,利差再度短暂冲高,但未再超过50bp;整个区间的均值在36bp。在边际降息的背景下,市场很快调整了预期,并未持续定价曲线的陡峭化。
本轮利差最高67bp,最新55bp,横向对比,似乎差异已不大。
第二,降息周期的初段+经济尚未衰退:利差均值22bp(剔除1980初)
降息周期中,利差走阔主要发生在经济衰退后的趋势性降息中(图1的蓝色柱子),如果仅考虑降息初期、并且经济暂未衰退这一阶段,期限利差走阔的幅度相对有限。
统计1980以来的情况,可以发现,除了1980年代初整体利差较高外,其余案例中,绝大多数时间均稳定在60bp以内,均值22bp,2007年底曾短暂上冲至80-100bp,但当时次贷危机已经出现、降息至衰退仅4个月不到,可能有一定特殊性。
当前55bp的利差水平,已经占优绝大多数案例,相对偏高。
结论:
(1)从利差的历史规律和最新水平看,若看好下半年曲线进一步大幅陡峭,或需要押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且联储趋势性降息,此时短端利率下行幅度远超长端。
(2)但是,关税冲击暂时可控、经济数据稳健,美国经济软着陆仍是基准假设,衰退的预期其实在边际下降,市场预期下半年降息次数在2次附近。这一背景下,参考可比历史案例,目前55bp的利差水平有较好的安全垫,不排除曲线小幅平坦,押注陡峭存在风险。
二、短端和长端收益率面临的不同矛盾
除了利差外,另一个看好曲线陡峭的逻辑在于:短债目前的确定性更高(受益于降息预期),而长债的风险更大(财政赤字、债务风险、特朗普政策的干扰)。
看好短端利率下行:(1)收益率与联邦基金利率联系更紧密,与经济基本面走势相关度低;(2)赤字上升、债务供给压力对其流动性影响更小。
担忧长债利率波动:(1)美国财政负担、债务风险、评级下调的讨论持续升温,这部分压力更多体现在长债收益率上;(2)特朗普政策高度不确定,导致美国与非美关系恶化,潜在海外需求下降的影响,也更多体现在长债上;(3)关税影响下,通胀担忧未消散,通胀上行更多影响长端收益率。
按照上述逻辑,做陡美债曲线的催化窗口可能包括:
(1)7-8月,减税法案落地、财政赤字上升、债务担忧发酵,市场可能重演4-5月的长债抛售逻辑,尤其是10y美债收益率在近期若继续向下突破4.2%甚至4.1%。
(2)7-8月,债务上限问题解决,短债供给潮出现,参照历史规律,这一阶段长债收益率易上难下,可能是因为对财政风险的宣传较多,导致市场的负面情绪较多(参见此前报告美债的到期与供给,压力多大?)。
(3)三季度,关税导致CPI阶段上行,而联储选择观望,形成错配,长端收益率或承压。
(4)特朗普贸易政策再度升级,导致再度出现美元资产信誉危机,但时点较难预测。
(5)8月,杰克逊霍尔会议释放降息预期,短端更加获益。
三、综合判断:做陡曲线存在挑战
综合上述分析,在软着陆、少量降息的基准情形下,当前美债期限利差(2y/10y)实则不低,陡峭化的策略,更可能是交易性机会,而非趋势性机会,对交易时点的要求很高。
(2)三季度窗口值得关注,潜在催化事件不少
一方面,近期长债的情绪较好,对于财政、通胀等利空因素的讨论较少,近年来美债的波动一贯较大,且叙事逻辑的切换较快,不排除三季度再度对前述提到的减税落地、债限解决、通胀上升等问题进行负面定价,曲线呈现熊陡。
另一方面,8-9月降息预期存在进一步发酵可能,阶段性可能催生曲线牛陡(最好利差处于偏低水平予以配合)。
(3)捕捉局部曲线变化的机会
例如:今年腹部的5y涨幅相对较高,目前与1y、2y的利差正常化幅度有限,后期若降息落地,偏前端的2y/5y趋陡的概率或更高。
此外,超长端20y、30y相对弱势,不排除后续美债市场情绪正常化的过程中,5y/10y以及10y/30y出现扁平化的情况。
美国通胀上行超预期,美国经济增长超预期,导致美联储货币政策继续收紧,美元大幅升值,美债利率上行,美股继续下跌,商业银行破产危机,以及新兴市场出现货币和债务危机。美国经济衰退超预期,导致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联储被迫转向宽松。欧洲能源危机超预期,欧元区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全球市场陷入动荡,外需萎缩,政策面临两难。全球地缘风险加剧,中美关系恶化超预期,大宗商品、运输出现不可控因素,逆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供应链持续被破坏,相关资源争夺恶化。
钱伟:海外经济与大类资产首席分析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覆盖海外宏观策略、大类资产、全球流动性、进出口、汇率等。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美债曲线陡峭化:还有多少空间? ——美债周观点(7)》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6月25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钱伟 SAC 编号:S1440521110002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