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会大了!“辰致科技”不是长安的“新央企”

控股股东更名仅是表象,更深层意义在于长安汽车通过隶属体系向专业汽车央企的升级,获得更聚焦的战略自主空间。

2025年6月23日晚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并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长安汽车方面明确表示,此次工商变更不涉及股东持股数量及比例变动,对公司治理及生产经营无影响,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也不会发生变化。变更后的工商登记显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注册资本60.92亿元,法定代表人为赵非,经营范围涵盖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设计开发制造销售等业务。

图片

若将视野拉远,这一动作实则呼应了半个多月前国务院批准的兵装集团分立重组方案——汽车业务将剥离为独立央企,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此次调整中,新组建的汽车央企将与一汽、东风并列成为国资委直管的一级央企,而长安汽车仍作为该新央企的核心整车子公司存在。这一举措也使得长安汽车所属板块升级为与一汽、东风并列的第三家汽车类一级央企,管理权属上移,被赋予了更高的战略等级。

由此可见,更名成为了这场重组大棋的关键落子,标志着长安汽车所属的控股体系将从兵装集团的“三级子公司”,转变为新央企旗下的整车子公司。也就是说,其管理层级从先前的“国资委→兵装集团→长安汽车集团→长安汽车”变更为“国资委→新央企→辰致汽车科技→长安汽车”。

图片

那么,在名称的选择上又有何用意呢?

此前,长安汽车的控股股东“中国长安汽车集团”与上市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名称高度相似,确实容易让市场混淆两者的关系。而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后,与“重庆长安”在业务定位上有了明确区分,辰致汽车科技集团作为控股平台,专注于非整车资产领域,如零部件研发制造、技术服务等,重庆长安则聚焦整车研发制造主业。

这种业务架构的分离,实际上有助于各方更清晰地理解企业架构和业务布局。这为后续可能涉及的股权向新央企转接等工作减少了因名称和业务界限不清晰带来的诸多障碍,使相关工作能够更加平稳地推进。

图片

与此同时,“辰致”这一新名称也并非毫无征兆地突然出现,而是取自兵装集团多年布局的技术子品牌。公开资料显示,兵装旗下已孵化“辰致科技”“辰致制动”等多家企业,在智能线控底盘领域累计投入超50亿元,形成了覆盖线控制动、转向、悬架及轻量化技术的研发体系。

更名为“科技集团”或许是想通过品牌强化“科技转型”的认知,摆脱传统车企的形象,这也符合目前行业内车企普遍向科技公司转型的趋势。

图片

值得强调的是,工商变更虽完成,但股权结构暂未调整——辰致科技注册资本60.92亿元,持股长安汽车比例不变,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也就是说,此次更名并不涉及长安汽车的任何变化,也并非新成立央企的名称。这种“名动实未动”的设计,恰是为后续资产重组预留操作空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直接控股股东“中国长安”更名为“辰致科技”,而长安汽车未来的新央企主管单位名称尚未官宣。换句话来说,“中国长安”可能并不会消失,反倒极有可能会被新央企沿用,比如叫“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毕竟“中国长安”的更名意味着为长安汽车让出了“中国”二字。

图片

那么,如果新央企真的用了“中国长安”,那么当前的长安汽车在头衔上就有些错位——因为长安汽车全称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参考一汽(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与东风(东风汽车集团)的命名逻辑,当前的地域前缀(重庆)会显得格局有些小。所以在我看来,长安汽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如果更名为“长安汽车集团”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