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情局晾在一边?特朗普更愿听以色列意见评估伊朗核问题

当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美军空袭伊朗核设施时,围绕德黑兰核计划的情报研判,仍停留在过去近二十年来的争议状态。如今的不同点在于,特朗普比以往任何一位总统更倾向于采信以色列方面的信息,而对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表达出明显的不信任。

图片伊朗德黑兰东南方300多公里处的纳坦兹核设施,图为美军空袭后的现状。 (欧新社)

据英国《卫报》6月24日报道,自“反恐战争”高峰以来,围绕伊朗核计划的分歧持续存在。美国情报界总体持较为温和的立场,而以色列及其在美国内的鹰派人士则长期主张对伊朗采取更强硬手段。

自2007年起,美国情报机构就一致认为,虽然伊朗有铀浓缩计划,但并未真正启动核武器制造。这一评估成为美国情报界对伊政策的基础,围绕所谓“武器化”问题的分歧也随之延续至今。

相较而言,以色列及其支持者一直强调,伊朗如有意愿,具备迅速造出核弹的能力。但多项情报显示,伊朗在2003年已终止武器化计划,并未重新启动。有分析认为,伊朗有意维持“核模糊”政策,借此制造战略威慑,而非真正追求核武。

这种策略与上世纪90年代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对“化学武器”问题的操作如出一辙。尽管萨达姆早已废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从未公开承认,试图误导敌对国家以维持威慑力。正因这种误判,美国情报部门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情报分析被证明是历史性失误,并成为布什政府入侵伊拉克的重要借口。

在伊拉克情报阴影下,美国历任总统(包括布什、奥巴马、拜登)都对是否武力打击伊朗持谨慎态度。虽然以色列方面一再施压,美国政府通常只采取默认或默许的立场。

2007年,美国国家情报评估(NIE)首次公开发布,指出伊朗在2003年已终止核武开发计划,并未建造核弹。2011年的NIE更新则指出,尽管伊朗的浓缩计划升级,具备制造武器级浓缩铀的潜力,但仍未发现其制造核武的迹象。

尽管如此,特朗普回归白宫后,大幅调整国家安全委员会(NSC)成员,在国安系统中清除与其立场不一致的专家,并公开表示“不在乎情报机构的看法”,突显其对专业情报系统的不信任。他更倾向采信以色列方面的评估信息。

今年3月,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Tulsi Gabbard)在国会听证会上证实,尽管伊朗当前拥有创纪录的浓缩铀储备,但情报界一致判断,伊朗并未重新启动核武制造,也未得到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批准。

这一判断显示,美国情报体系的核心观点始终未变:伊朗虽有核技术能力,但尚未迈出制造核武的关键一步。特朗普选择忽视这些判断,更信任以色列的情报,不仅加剧美方内部政策分歧,也使中东地区局势更趋复杂和不确定。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