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百年星火耀长空——纪念邓稼先诞辰101周年

图片
图片

百年星火耀长空

——纪念邓稼先诞辰101周年

今天是邓稼先诞辰101周年。他的一生恰似他所研究的原子核,以惊人的能量凝聚起一个时代的科技史诗,又在完成使命后悄然归于平静,只留下永恒的精神链式反应。

原中物院一所高级工程师叶本治曾与邓稼先有过短暂的工作接触,邓稼先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精神品质,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叶本治的记忆中。

本期,我们将通过叶本治的回忆,为各位读者分享邓稼先鲜为人知的故事,以此铭记和追忆那一代人。

图片

原中物院一所高级工程师叶本治

1

攻坚克难

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技术空白、人才奇缺,尤其是核武器这块,简直是零起步。邓稼先带领科研人员从三本科研书籍出发,用简陋的工具击破坚硬的屏障,“老三”部件无疑是其中最难啃的一块。所谓"老三"部件,是核武器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体膨胀的特殊性质——从压制成型之日起,其体积每天都在增长,膨胀力不断增大,甚至能将钢壳胀裂。这一特性直接影响装配间隙的预留量,给核武器的生产、装配和储存带来极大困难。据专家们介绍,美国人研究了许多年,也未能解决好此技术难关。面对这一世界级难题,邓稼先展现出了非凡的科学敏锐性和攻坚克难的决心。

1976年盛夏,全国地震频繁,四川龙门山系地质活动活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邓稼先率领九院参试人员从四川出发,与从北京出发的刘西尧部长、徐庆宝副局长等团队在兰州会合,共同奔赴404厂组建联合攻关小组。邓稼先亲自领导九院组,日夜不眠地思考解决"老三"部件体膨胀问题的技术路径。

图片

20世纪80年代,邓稼先在办公。

在攻关过程中,邓稼先对"老三"的化学分析和体膨胀规律性试验结果给予了极高重视。他亲自邀请分厂的毕清华主任详细介绍体膨胀规律,还请来留苏女化学专家讲解化学分析的纯度及杂质含量问题。在学习中,邓稼先始终保持着小学生般的求知态度——他非常耐心地听讲并作详细记录,有事外出时怕记不上笔记,就请同事代为记录;遇到不明白的疑点,他会一丝不苟地向报告者询问,直到完全理解为止。这种对科学真理的敬畏与追求,正是他能够突破技术难关的重要品质。

在邓稼先的带领下,联合攻关小组日夜奋战,在为悼念毛主席逝世活动中制作的泡沫塑料百花中得到启示,“鏖战一夜定方案”,最终成功解决了"老三"部件的体膨胀问题,为后续的热核试验成功扫清了技术障碍。这一成就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甚至超越了当时美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成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典范。

2

身先士卒

危急关头的责任担当

邓稼先的领导风范不仅体现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更彰显于危急时刻的决断与担当。在一次非常重要的百万吨氢弹实验之前,出现了意外。这一事件引起基地的高度重视,也使得核装置的安全性问题被提上紧急议事日程。

作为总指挥的邓稼先迅速行动,向九院人员传达安全性、可靠性的重要指示。他强调必须确保武器上天的安全性,不能有丝毫隐患,要做到"万无一失"。这一严格要求迅速传达到各参试人员,促使各作业队立即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在邓稼先的亲自督导下,经过近半个月的紧张查漏补缺、分析问题,确保产品的绝对安全可靠。

图片

邓稼先(右二)与王淦昌(左一)、彭桓武(左二)、郭永怀(左三)、刘柏罗(右一)等在核试验场区工作

邓稼先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核武器事业极端负责的态度。他深知,在这一领域,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在产品待命前的某夜,马兰基地在凉爽的夏日归于安静,深夜一点,邓稼先却身穿背心、裤头叫醒爆轰组、火工组全体参试人员。说了一句“大家快起来,我们开会”。因为火工品的静电安全问题,邓稼先很不放心,一夜难眠,连夜召集总体部、五所起炸组、一所炸表组、火工品组等十多位技术负责人一同开会。经过充分的分析与讨论,炸装组、火工品组五位同志,向邓稼先立下了“军令状”。确保安全,不会发生静电起爆,让领导放心、让基地放心、让空军放心。可邓院长还是有点放不下心,他说:“我怀里还有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跳动着。只要‘零时’不到,我是睡不安、吃不好的。”

当“零时”命令下达基地指挥中心,当蓝天中出现那道亮光,当热浪扑面而来,当雷鸣的巨响如潮水般翻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邓稼先终于如释重负地感叹道:“心里的那只兔子早就跑完了!”正是这种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和勇于担当的领导风格,使得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能稳步推进,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邓稼先的身先士卒不仅表现在处理突发危机时,也贯穿于他的日常工作中。在404厂攻关期间,他常常日夜不眠思难点,与科研人员同吃同住,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实际情况。这种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也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图片

李英杰(右三)、邓稼先(右二)向张爱萍(左二)汇报工作

3

时代回响

链式反应未止息

今天,“人造太阳”EAST装置实现千秒级等离子体运行,“悟空号”捕捉到暗物质踪迹,中国已然站在了世界科研的前端。而在两弹城博物馆中,静静地摆放着邓稼先曾经的书籍手稿,上面满满当当的笔记和反复修改的痕迹,为我们展示着中国科技工作者最本真的姿态:不是站在领奖台上的高光时刻,而是在幽暗实验室里与危险共舞的坚持,在历史转折处为民族命运押上性命的决绝。

戈壁的风依然在吹,但那些算珠碰撞的清脆声响、那些午夜灯下的激烈争论、那些跨越生死线的技术攻坚,早已化作基因密码,融入中国科技强国的血脉之中。当新一代科研人员接过“两弹一星”精神火炬时,他们终将懂得:邓稼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蘑菇云的荣光,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向科技巅峰攀登时,那份永不言弃的执着与清醒。

图片
来源:两弹城

视源:新华网视频号 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 世纪风采视频号 怀旧音乐歌榜视频号 方志四川视频号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