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陪伴,可能正在耽误孩子!一篇讲透什么是“有效陪伴”

看到某机构发布的《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其中有数据显示:76%的家长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1.5个小时,其中有43%的时间是被手机截流。换句话说,10个人中,有7个人每天抽不出1个半小时来陪孩子。

图片

难怪有记者采访了几个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关于手机有没有影响父母与他们关系时,孩子们的回答惊人一致:“我觉得爸妈对手机比我亲”。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如今这句话用在当代父母身上,还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玩手机。”

我家二宝也曾跟娃爹说:“爸爸,我感觉手机才是你儿子!为什么你看他的时间,比陪我还多呢?”

“孩子跟我不亲,我能咋办”

过年回家,发现弟弟和弟媳别别扭扭,问他发生什么事情,他没好气的说:“因为孩子跟我生气呢,觉得我不陪孩子玩。她跟我不亲,一碰就哭,我能咋办!”

观察了两个小时后,我发现了,小侄女不跟爸爸近的真正原因。

侄女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去拍一下爸爸,然后看到他抬头后就马上跑开。

反观爸爸,抬头叫两句“宝贝,到爸爸这来”之后,看到孩子没有动静,他就继续玩手机

这就是根源所在,侄女需要的是,爸爸能跟她一起互动,而爸爸却在等孩子走近,难怪弟媳要跟他闹别扭。

图片

“希望娃跟你亲近,只用一招就行,你放下手机,孩子想咋玩,你就陪着咋玩。”我给到弟弟针对性的建议后,一会儿小家伙就跟爸爸黏在一起了。

你说,孩子怎么会不跟父母亲近呢?他们需要的不是你出现在身边陪着,而是要陪伴。

就像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的:“孩子不是听你说什么,而是感受你是否存在”。

陪伴,成长的催化剂

有人说:“陪着不就是陪伴吗?”

当然不是,陪着代表着你只是出现在孩子身边,可以分心去做其他事情。

比如,刷手机、打电话、忙工作等,并没有用心去跟孩子交流互动;而陪伴是父母与孩子进行身体以及精神上互动,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有回应,是亲子之间双向的互动。

图片

而且父母经常陪伴,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诸多好处,咱们一起来看看!

好处一:有父母陪伴,孩子更聪明

科学家在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时发现,当母亲握着孩子的手完成拼图游戏时,孩子前额叶皮层神经突触生长速度,是独立游戏时的三倍。

由此可以看出,当父母陪着孩子去完成一些游戏时,能直接刺激神经元的发展。

图片

0-6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每秒会产生100万神经元连接。

因此,父母良好的陪伴,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情绪管理以及决策能力

Tips:前额叶的主要功能是,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对人的思维和行为表现有重要作用,是智力相关的脑区。

好处二:有父母陪伴,孩子更自信

朋友老李带着2岁多的女儿到家里做客,2岁多小家伙的表现让我很惊讶,不仅能说会道、思路清晰,而且还很自信。

在与老李的攀谈中我发现,她给了女儿足够的陪伴

当发现女儿有需求,即便我们的话题,正聊的火热,她也会立刻投入与孩子互动中。

正是有了这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才会从与妈妈的互动中,感受到爱与温暖,而这种“我的眼里只有你”的信息传递,是孩子成长的力量。

好处三:有父母陪伴,孩子情绪更稳定

遇到问题时,父母不会敷衍或者大声责怪,而是会耐心引导,如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会学会了,如何控制情绪

图片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Carol S.Dweck研究发现,在高质量的陪伴中,孩子通过父母对挫折的引导,会逐步形成“成长型思维”,成年后抗压能力提升37%

而这种稳定的情绪与“成长型思维”,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高质量陪伴的4个黄金标准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70%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原因,是没有父母的陪伴或父母陪伴缺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也曾说:“孩子的问题,本质是早年陪伴缺失的滞后反应。”

由此可知,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不过,很多家长总是会对“陪伴”产生误区,觉得只要陪着就可以。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符合以下4个黄金标准。来看看你做到了几个?

标准一:全身心投入“专属时刻”

正确做法:无论每天多忙,都抽出至少15分钟的时间,是用来与孩子共同完成某件事。比如一起读故事书、搭积木、去骑车或者散步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看手机不要忙工作,而是以孩子为主。

标准二:少说教,多提问

正确做法:中国的家长与孩子待在一起时,总是在指出、指责孩子的问题。但得到世界公认智慧与经商能力的犹太人在育儿方面,通常是提问型的“你提出什么好问题”、“为什么”?、“怎么做?”用多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激发想象,一起找解决的方法。

标准三:适龄互动,匹配孩子的发展阶段

正确做法: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才能更好的进行高质量的陪伴。

侄女正在经历“可怕的两岁”,有自己的想法,并希望所有人按照她的想法来。但作为父亲的弟弟并不了解孩子特点,因此总是不断地惹恼孩子。

Tips:当你了解孩子成长阶段特点后,才能更好与他们互动,达成亲密的亲子关系。

标准四:生活即教育

正确做法: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其实,高质量的陪伴,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达到顶峰!

因为日常生活中,父母所做的一些小细节,就可以给孩子带来教育意义。好的家庭教育是“身教言传”,你的行为举止,就是孩子学习最好的教科书!

凌晨妈妈来叨叨:

《小王子》中狐狸说的:“正是你为玫瑰花费的时间,才让她变得如此珍贵。”是的,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陪伴就是养分,能养出自信、乐观、坚强、优秀的孩子。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