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杨贵妃吃的荔枝到底来自哪里?岭南还是巴蜀?

由马伯庸原著改编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自2025年6月在CCTV-8和腾讯视频开播以来,迅速成为现象级历史剧集。

该剧以大唐天宝年间运送荔枝的艰难历程为载体,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盛唐官场生态图。

然而,剧中将荔枝产地设定为岭南,与当前学术界主流的巴蜀说产生了明显分歧。这种创作选择是出于何种考虑?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剧集又做出了怎样的平衡?

图片

在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中,故事围绕着小吏李善德运送荔枝的艰难任务展开。剧中明确指出,荔枝来自岭南。李善德为了将新鲜荔枝从遥远的岭南运到长安,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以身犯险。

他不断摸索荔枝的保鲜方法,尝试各种运输方案,历经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将荔枝运抵长安,博得了贵妃的欢心。从剧里的呈现来看,岭南荔枝似乎是杨贵妃的专属贡品。

历史上关于杨贵妃所食荔枝的产地,其实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岭南和巴蜀两种说法。

支持岭南说的观点,有着诸多史料支撑。剧中的“岭南”,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与杨贵妃同时代的诗圣杜甫在《病橘》诗中写道:“忆昔南海使,奔腾进荔支”;在《解闷》诗中更明确表示:“炎方每续朱樱献,皆是岭南贡荔枝”。

杜甫作为当朝人士,其诗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唐人李肇《唐国史补》也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明确指出岭南荔枝品质优于蜀地,因此被选为贡品。

《资治通鉴》更详细记载:“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似乎暗示岭南地区掌握了特殊的保鲜技术。

图片

岭南作为中国荔枝的原产地,其种植历史远比巴蜀悠久。广东茂名的荔枝种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被称为“大唐荔乡”。

据《扶南记》记载:“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说明岭南是荔枝最早的产区。

汉武帝时期就曾尝试将岭南荔枝移植到长安扶荔宫,但未能成功。

高力士作为岭南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很可能将家乡风味推荐给杨贵妃,正如《新唐书·后妃传》所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荔枝品种的优越性是岭南说的重要支撑。岭南地区气候湿热,非常适合荔枝生长,所产品种多样且品质上乘。苏轼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是对岭南荔枝的最高赞誉。

现代科学分析也表明,不同品种荔枝的营养成分差异显著,如红绣球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高达108.5mg/100g,远超其他品种。

岭南作为荔枝的原生地区,拥有最丰富的品种资源和最成熟的栽培技术,这可能是其被选为贡品的重要原因。

图片

除岭南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巴蜀,即今天的重庆涪陵及周边地区,这一观点在当代学术界占据主流地位。

北宋文豪苏轼在《荔枝叹》中明确记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并特别注释“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路进入”。

这里的“涪”即指唐代涪州,治所在今重庆涪陵区。苏轼作为严谨的学者,其记载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进一步详细记录:“妃子园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

这个被称为“妃子园”的荔枝种植园,其具体位置根据涪陵地方志记载,大致在今涪陵区崇义街道荔枝园社区一带,当地至今仍保留着“荔圃春风”的老八景名称。

从运输距离与保鲜技术角度考量,涪陵作为荔枝产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荔枝素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的特性。

图片

而涪陵距离长安(今西安)仅400多里,通过专门开辟的“荔枝道”,快马加鞭四五日即可送达,能够较好地保持荔枝的新鲜度。

这条荔枝道的具体路线为:从涪陵荔枝园码头(今涪陵五中附近)过河至黄旗码头,经百胜镇、垫江、梁平,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直抵长安。现代考古调查已较完整地确定了这条道路的走向,沿途发现了大量相关文化遗存。

相比之下,岭南到长安的距离超过五千里,即使按唐朝最高日行五百里的驿传速度,也需要至少十天,远超荔枝保鲜的极限。

气候与品种优势也是涪陵荔枝被选为贡品的重要原因,唐代处于气候温暖期,竺可桢的研究表明当时巴蜀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更为温暖湿润,非常适合荔枝生长。涪陵位于北纬30°,自然条件优越,所产荔枝品质极佳。

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称赞涪州“地产荔支,尤胜诸郡”;《职方典》则记载“涪旧有妃子园,颗最肥大”。

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对巴蜀各产区荔枝品质进行排名:“然蜀中荔枝,泸叙之品为上,涪州次之,合州又次之”,说明涪陵荔枝虽非蜀地最佳,但仍属上乘。

图片

此外,杨贵妃童年曾在蜀地生活,对当地荔枝有特殊偏好也是情理之中,《唐国史补》就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支”。

既然有两种说法,那为何当代学者非要认定现实中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于巴蜀?这其实是专家学者通过综合分析文献记载、交通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的综合推断。

比如,山西大学赵瑞民教授认为:“杨贵妃所食的荔枝来源于涪陵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中收录的《天宝荔枝道》也支持荔枝来自巴蜀的观点。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产量、道路里程和保鲜技术等情况综合考量,现在学界一般以巴蜀(涪州)产地说为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岭南说”与“巴蜀说”可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情况。宋《太平御览》记载:“妃子生于蜀,好荔枝,南海生胜蜀,每岁飞驰以进,则涪不进久矣”,暗示涪陵确曾进贡荔枝,后因岭南荔枝品质更优而改由岭南进贡。这种动态变化的视角或许更能反映历史的复杂性,而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

图片

而《长安的荔枝》这部剧选择岭南作为荔枝产地,看似与学术主流相悖,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创作考量。从叙事角度看,岭南到长安”五千余里”的遥远距离,比涪陵到长安的四百多里更能凸显任务的“不可能性”,为故事提供更极端的戏剧前提。

正如该剧监制所言:“当剧中雷佳音饰演的小吏李善德为运送荔枝,跨越从岭南到长安的千里路程时,屏幕外的观众或许想不到:这颗让贵妃展颜的鲜果,更可能是从如今的重庆涪陵,经荔枝道送去长安的”。

这种艺术夸张不是对历史的无知,而是有意为之的创作策略。人物塑造的需要也影响了产地设定。李善德作为算科小吏,其专业特长在解决超长距离运输问题上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剧中他设计的多段式接力运输、保鲜方法改良等情节,都是建立在岭南说更严苛的运输条件基础上。

如果按照巴蜀说的四百里距离,故事的紧张感和人物的智慧光芒都会大打折扣。视觉呈现的可能性也是重要因素。岭南独特的自然风貌,亦能为剧集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觉元素和异域情调。

相比之下,巴蜀地区的景观与中原差异较小,在视觉冲击力上略显不足。电视剧作为视觉媒介,自然会选择更具表现力的场景。

图片

总之,荔枝产地之争持续千年,不仅是一个历史考证问题,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随着《长安的荔枝》热播,这场争论焕发出新的时代意义,引导我们透过一颗小小的荔枝,去窥视那个遥远而繁华的盛唐世界。

参考资料:

[1]龚卫锋. 挽起裤腿踏进荔枝园 长安小吏解锁岭南风情[N]. 羊城晚报

[2]周双双. “长安的荔枝”来自重庆涪陵?[N]. 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