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并非战场,却硝烟弥漫。
6月24日,北约32国领导人齐聚这座荷兰城市,准备在两天时间里为联盟的未来敲定新的预算路线图。而在正式议程开启之前,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率先发声,呼吁北约将援助焦点从前线物资转向乌克兰本土军工——特别是无人机领域的“压倒性主导地位”。
泽连斯基的措辞直截了当,目标明确。他说:“请务必确保我们的防御潜力——以及我们伙伴的防御潜力——不是为俄罗斯的疯狂服务,而是为我们的和平努力服务。”这是他在开幕前会议上的讲话,背景是乌克兰与俄罗斯旷日持久的战争已经进入第40个月。无人机技术早已从战场边缘武器演变为战略核心,而乌克兰则希望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者,而不仅仅是依赖进口的受援国。
泽连斯基此番表态,意图明显:在北约盟国正筹划将军费目标从GDP的2%提高到5%之际,他试图让乌克兰以“合作方”而非“被施舍对象”的姿态进入新一轮预算盘算。对他而言,这是摆脱受援方标签、推动“自主防务工业”的政治窗口。
吕特的首秀:团结、重构、取悦特朗普?
在北约秘书长马尔克·吕特正式主持的首次峰会上,他试图化解来自不同方向的三重压力:一是特朗普政府的财政紧箍咒,要求所有北约成员将军费开支提高至GDP的5%;二是俄罗斯持续加码的军力扩张;三是欧洲内部的不协调,尤其是以西班牙为代表的南欧国家对美方目标的抵触。
吕特在开场讲话中明确表态:美国的领导力不可或缺,但这种领导也意味着欧洲和加拿大必须“做出匹配投入”。他的立场是,只有大西洋两岸真正形成防务工业上的协同合作,才能对抗当下“由中国技术支持、携伊朗与朝鲜武器体系重整的俄罗斯”。
这番话虽仍保持着荷兰式的“温和提法”,但实质上是在用特朗普语言体系重写北约话术。“北约正面临一场由俄罗斯主导、多个非西方力量加持的系统性军备挑战”,吕特所强调的“共担责任”,本质是为特朗普的预算改革计划打前站。
“与特朗普会面”:泽连斯基的第二战场
泽连斯基此行的另一重头戏,是与特朗普的私下会谈。虽然会谈时间未正式公布,但在峰会开幕前,泽连斯基就已表达出“争取美国背书”的强烈意图。这场会谈将是他在华盛顿失势、共和党右翼持续质疑援乌合理性的背景下,一次关键的政治再定位。
对泽连斯基而言,争取的不只是美国提供的武器系统与情报支持,更重要的是确保乌克兰议题不会在特朗普重新布局全球战略时被“边缘化”。过去几月,美国内部有关“是否还要继续援乌”的争论不断,特朗普的“优先美国”外交口号虽然尚未具体落实在对乌态度上,但警讯已经足够清晰。
泽连斯基要的,是让乌克兰从“被保护的边境线”转化为“共同安全的前沿阵地”。而在这个叙事框架中,无人机、反无人机、电战系统、远程火力分发等新兴军工技术,成为他手中为数不多的议价筹码。
军费共识背后的“美式锚定”
海牙峰会的第二焦点并非来自乌克兰,而是来自美国——确切地说,是特朗普政府主导的预算重锚政策。北约本次声明主轴清晰,围绕“5% GDP军费”目标,实则是美国对欧洲盟国军事支出的直接指挥与重新评估。
相比此前“2%目标”尚留有余地,5%的概念则几乎改写了战后欧洲福利国家与安全框架的平衡原则。对此,一位匿名欧盟防务外交官直言:“这不再是北约预算问题,这是欧洲政体的制度挑战。”
美国此次推动的新标准不仅限于“装备投入”,而是将“广义国家安全预算”纳入考核体系,涵盖网络防御、前沿部署基础设施、舆论安全乃至部分技术研发投入。换句话说,这是一场不被公开表述的“美方会计重编”。
特朗普的团队对此并不讳言。一位接近白宫的幕僚称,“这不再是拜登时代的多边协商,这是美国主导下的新安全协议。”峰会声明虽未明确这一点,但无疑,北约已从一个政治集体转化为一个“财政驱动的共同武装体系”。
而在这样的氛围中,泽连斯基的“无人机主导”愿景,某种程度上反而暴露了乌克兰在结构性安排中的边缘地位:他急于在新规则中争取一席之地,却无从决定规则本身。尽管言辞高调,但其讲话在各国闭门磋商中的影响力,显然不如华盛顿财务部或北约秘书处的一纸预算模型。
俄罗斯的回应:非对称舆论战与“地缘重组论”
面对北约在预算和态势上的整体右移,克里姆林宫也同步启动了对等回应机制。
6月24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莫斯科召开记者会,直指北约正在“以虚构的敌人”为由头推动“毫无节制的军事化”,并称“北约不是和平机制,而是一个本质对抗性组织”。他强调,俄罗斯早已预料到这种趋势,“对话的大门已经被对方主动封闭”。
在俄罗斯国内舆论系统中,北约此次军费提案被描绘成“美欧财政合谋下的重组计划”,旨在以俄乌冲突为核心场景进行“防御工业的周期性更新”。《消息报》甚至援引匿名军方分析人士称:“我们正处在一次全球工业军事复苏的十字路口,而乌克兰,不过是这场复苏的一块模板。”
有意思的是,就在佩斯科夫讲话几个小时前,莫斯科国防部还披露了一项军事支出增长草案,其中显示,俄方已启动对极地作战系统和远东沿岸无人艇的加码采购。表面看是回应北约,其实更像是为一场“区域多边军事竞赛”找到了正当性来源。
西班牙的“忤逆”与北约的新裂痕
就在各方忙着排兵布阵之际,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公开拒绝了美国提出的5%GDP军费目标,表示“马德里无需盲目追随”,这一言论立刻被特朗普点名批评,称其“拖累了联盟的团结”。
这是整个峰会前最直白的一次分歧表露——也是特朗普“点名外交”的惯常手段再次上演。面对特朗普政府越来越咄咄逼人的预算要求,不仅西班牙,连法国、意大利等国也在私下场合表达担忧:如果将“所有与国家安全有关的预算”统统纳入北约考核体系,等于变相增加对美武器采购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次推动的5%目标,并非完全用于传统军事支出,而是希望将“广义安全投入”纳入北约指标。这一提法早在他上任初期就曾出现,彼时被欧洲舆论普遍视为“财政霸权的包装版本”。如今卷土重来,既是对拜登时代“同盟友协商”的彻底否定,也凸显特朗普团队对北约的定位已彻底改变。
伊以停火的不确定性:峰会的潜在变量
峰会原本计划围绕欧洲安全、援乌框架与对俄立场展开,然而中东局势突变再度介入北约的议程中。以色列与伊朗间断性互攻仍在继续,虽然白宫宣布停火达成,但24日晚间仍有多家媒体曝光以军战机出现在德黑兰上空的雷达迹象。
这种状态打乱了北约的节奏,也削弱了泽连斯基试图将乌克兰危机设为“唯一焦点”的政治操作。在地缘格局多极演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安全预算分配将不得不在多条战线间进行博弈,而非集中于单一战区。
事实上,一位北约防务顾问在接受荷兰电视台采访时直言:“如果伊朗局势失控,即便泽连斯基此行签下十项协议,也可能很快沦为纸上方案。”
泽连斯基此行,是想证明乌克兰还值得西方加码援助。但现实更像是:地缘棋盘的坐标已不再以东欧为中心。无人机、军工带、GDP指标,构成了一场“看似团结”的资源重组,而非一次“共同安全”的理想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