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长宁区的一处僻静地段,三米高的围墙上安装着监控探头,紧闭的铁门内偶尔传出日语朗读声。校门外醒目地挂着“无关人员禁止靠近”的警示牌,保安警惕地审视着每个靠近的行人。这不是什么特殊机构,而是一所普通的日本人学校——一个存在于中国土地上的“微缩东京”。
这种景象不只出现在上海。从北京亮马桥到广州天河区,从苏州工业园区到大连开发区,十余所日本学校如同文化孤岛般嵌入中国城市肌理。当接送孩子的车辆驶过,车窗内穿着和服的学生与墙外的中式生活形成微妙反差,路过的市民常投去不解的目光:凭什么让外国人在我们土地上建这种“国中之国”?
日本为啥能在中国开几十所学校,凭什么?
事实上,日本学校在中国的存在并非秘密操作,而是中国开放政策下的制度性安排。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就颁布了《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外国机构、外资企业和国际组织可申请开办子女学校,招生对象严格限定为持有居留证件的外籍人员子女。
审批流程极为严格:需先向省级教育部门提交包括学校规划、师资构成、课程设置的详细方案,再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获批学校必须承诺不招收中国学生、不从事营利活动。
这一政策并非日本专属。美国、韩国、德国、甚至迪拜均在中国设立了类似国际学校。当2020年迪拜中国学校开学时,中方官员亲临致辞的场景,彰显着中国对外国办学的开放态度。
而实际数字远低于网络传言——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23年数据,中国境内共有15所日本人学校,仅占全球94所日本人学校的16%,绝非网传“35所占全球40%”的夸张比例。
为啥日本可以在中国开办这么多的学校呢?
这些学校的出现,与日本在华经济足迹深度绑定。随着改革开放推进,松下、丰田、三菱等日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22年底,日本在华投资企业超过5万家,实际投资金额高达1300亿美元,随之而来的是12.4万在华日本人及家属。
这些家庭面临的核心困境是子女教育:日语母语学生难以适应中国教学体系,回国后又面临学籍衔接问题。为解决这一痛点,中日政府达成协议:允许日本财团在华设立专属学校。
典型如苏州——这座拥有2000家日企的城市,日本学校的存在为索尼、日立等企业留住了数万日籍技术人才。“若没有这些学校,70%的日籍高管会拒绝来华常驻”,一位日企HR私下透露。
日本开办学校,人们为啥反应这么强烈?
这些学校的封闭管理模式,让人难以接受,比如北京某日本人学校围墙高达普通学校两倍,电网密布;上海日本人学校保安明确阻拦中国籍人士靠近;所有教职员工——从教师到保洁——清一色为日籍人员;课程完全复制日本体系,包括引发争议的历史观塑造。
更刺痛民族记忆的是某些细节:沈阳某校运动会悬挂二战时期日军旭日旗;某教材中将“侵华战争”表述为“进入中国”。这些片段经网络传播后,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历史创伤形成诡异共振。
面对舆情压力,中国监管体系正在收紧缰绳。早年为吸引外资,政府对日本学校“睁只眼闭只眼”的时代已终结:2023年起所有教材需经中日双方审查,删除美化侵略史实的内容。
笔者认为,日本学校在中国的存在,恰如一面双面镜:既映照出历史伤痕带来的警惕,也折射着全球化时代的教育现实。当北京日本人学校的学生在文化课上用毛笔书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时,那些工整的汉字笔画,正在书写文化交融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