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凌晨,美军战机精准打击了伊朗多处关键核设施,自以为祭出“外科手术式打击”便可终结德黑兰的核野心。然而事实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三天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确认,伊朗仍掌握约400公斤、浓度高达60%的高浓铀。这些储存在铝制桶中的气态物质,被称作“足以制造核弹的最后一步”。它们不仅幸存于轰炸之中,甚至早已悄然转移。
讽刺的是,副总统J.D.万斯在电视访谈中含糊承认这一点:“我们接下来会和伊朗讨论怎么处理这些核材料。”而在同一时间,伊朗最高领袖顾问、此前遭以色列无人机袭击负伤的海军上将沙姆哈尼,在社交媒体上冷静回应:“就算所有设施都被炸毁,材料、知识和意志仍在。”
IAEA核查搁浅
6月23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公开表示,伊朗承认在空袭前夕已将高浓铀转移至更安全地点。卫星照片显示,在伊斯法罕附近,一个被沙土掩埋的出入口边,曾有多辆载重车频繁进出。专家指出,那些装着高浓铀的铝制圆桶大小如热水器,可装进十几辆普通轿车后备箱。
这些桶去了哪里?IAEA本想查验,但就在预定视察前一天,美军炸毁了他们本要进入的地下设施。
五年前,类似的核审查曾因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协议》而被中断。五年后,核查人员又一次被挡在“门外”——这次不是政治拒绝,而是物理消失。
未被摧毁的“深井”
空袭击中的是福尔多核中心,但专家指出,那些铀气并不储存在福尔多。它们主要藏于伊斯法罕周边的山体掘洞中。而这些隧道系统,并未被命中。
伊朗还有两处关键设施:第一处,是2022年宣布搬迁的先进离心机组装线,位于纳坦兹山腹。第二处,则是在6月21日空袭前一天,伊朗才主动对外披露的新型离心机安装点,就在伊斯法罕,深埋地下。
按IAEA原计划,两天后将首次访问该新址。但现在,一切又归黑暗。
与此同时,外界对所谓“未公开设施”的猜测再起。前白宫核扩散事务负责人布鲁尔称,伊朗很可能仍掌握大量未安装的高性能IR-6离心机,这些机器可随时部署。此外,卡内基基金会专家詹姆斯·阿克顿提醒:伊朗在协议破裂后五年间,有充足时间将制造离心机所需的“敏感零部件”悄然分散、隐藏。
美国炸毁的是过去的伊核计划,而伊朗留存的,是未来可能的核能力。
伊朗能否跨过核门槛
如果伊朗真要跨越“核门槛”,所需时间并不像外界想象得那样遥不可及。
东亚核不扩散问题专家杰弗里·刘易斯指出,伊朗具备每周安装1到2组IR-6离心机的能力,若按1.5组每周计算,仅需六周便可完成部署九组离心机的规模。而这些机器在两个月内便可将现有的400公斤60%高浓铀,浓缩至90%的武器级水平。再加上制造爆炸核心、外壳、起爆器等整合工艺,总时长大约五个月。
而这五个月,并不一定需要大张旗鼓地进行。
伊朗完全可以在一个中等规模的工业厂房中悄然推进,并在关键时间点对外释放出“已完成装置”的信号。这种无需测试、无需导弹投送系统,仅靠“存在本身”的核爆炸装置,已足以改变地区外交格局。
空袭换来的不确定性
在西耶路撒冷,美国与以色列的外交人士正在为“摧毁伊朗核能力”的胜利鼓掌。然而,一名以军情报高层在战前就已坦言:真正的挑战,并不是能不能打击,而是你根本不知道伊朗何时真正决定造出那颗弹头。
这场空袭,给了伊朗强化核主权的理由,也给了它转入地下的充分借口。而美国,虽然暂时阻断了浓缩流程,却未能彻底解除材料掌控权。
一位西方情报官员私下感叹:“我们也许打掉了伊朗的工厂,却更接近了一个无人能监控的伊朗。”
核协议的崩塌、国际机制的虚设、单边军事打击的后效应,正让中东再度滑向一场冷而不明的核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