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亿万(Black Edge)

作为一名崇尚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我的偶像毫无疑问是巴菲特和芒格。浸淫在这个圈子久了,会觉得坦坦荡荡赚钱、清清白白做人是一种本能。然而,放眼整个投资界,价值投资者只不过是个小众人群。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巴菲特已经用超过60年的投资实践证明,价值投资是一条前途光明的康庄大道,为什么愿意效仿的人却少之又少呢?巴菲特一语中的:因为他们不愿意慢慢变富。


诚如巴菲特所言,在华尔街,短期内有比价值投资更快的致富方式,那就是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对冲基金,通过掌握内幕消息、高频交易而迅速获利,并通过高昂的收费方式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收益揽入基金管理人的腰包。


举个简单的例子,按照前段2%+后端20%的收费规则,一个管理着20亿美元规模的对冲基金经理,在为其投资者创造任何收益之前,可以为维持这只基金的运转而收取4000万美元的管理费。


对冲基金行业有多么暴利呢?2006年,高盛CEO获得了5400万美元的薪酬,引来了不少愤怒之声。而就在这一年,美国25名收入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人,前三名的年收入都超过了10亿美元,最后一名的年收入也高达2.4亿美元!


史蒂文·科恩创造了对冲基金行业最成功的故事之一。1992年,科恩创建了赛克资本,凭借着自己天才般的交易水平,迅速将公司发展成了一家管理着150亿美元规模的金融帝国。在华尔街,科恩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易员之一。


然而,当联邦调查局、美国证监会和美国检察署组成的一支团队,对赛克资本进行了长达七年的调查后,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赛克资本的企业文化是不择手段地追求“黑色优势”,也就是内幕信息。赛克资本最终被处以巨额罚款,然而科恩本人却从未受到任何指控。


2016年美剧《亿万》横空出世,金融圈为之一震。美剧《亿万》的主角原型,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史蒂文·科恩。初读本书时,我以为这是一部小说,最后才发现这原来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科尔哈特卡为了积累素材,采访了超过200位当事人,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读罢本书,我不禁感慨:真实的商业世界,远远比虚构小说更加精彩!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走进6月27日(周五)晚的“冠亚讲书”直播间,我们不见不散!


钜惠购书,戳此链接↓


直播时间:2025年6月27日19:00~21:00;

直播地点:王冠亚WH视频号;

预约方式:扫描海报下方二维码即可;

直播主题:《亿万:围剿华尔街大白鲨》

感谢@艳军 及UiMAX团队友情设计的海报

冠亚说

作为一名基金经理,我是价值投资和巴菲特的忠实粉丝。在阅读关于科恩的故事时,我时常就会拿科恩和巴菲特去对比,真的是高下立见。


1965年,35岁的巴菲特控股伯克希尔;1992年,35岁的科恩成立赛克资本。两人的起点差不多,但由于信奉不同的价值观,最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巴菲特崇尚简约,至今仍住在1958年买的老房子里,开着一辆老旧的凯迪拉克;科恩崇尚奢华,他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打造了一座占地35000平方英尺的豪宅,每天坐着直升机去上班;


巴菲特以投资为本,他把资产分为三类,只投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对艺术品、黄金等另类投资毫无兴趣;科恩以炫富为乐,为一条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鲨鱼标本花费800万美元,为毕加索的《雷神之梦》豪掷1.55亿美元;


巴菲特擅长研究,他在买入一只股票前就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研究,买入之后则长期持有,静待时间的玫瑰悄然绽放;科恩擅长交易,他从不关心企业的长期价值,一心只想着靠信息优势提前布局,在股票短期内大涨后卖出获利,或者短期内大跌后做空获利。


不同的行事风格,也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2014年,赛克资本因为内幕交易案而被处以18亿美元的巨额罚款,虽然科恩本人免于刑责,但他在基金行业显然已经无法立足,从此改头换面、销声匿迹;


2025年,95岁的巴菲特宣布由阿贝尔来继任伯克希尔CEO,自己则仍然担任董事长一职。在巴菲特宣布消息的那一刻,全场上万人自发起立鼓掌,场面热烈感人。


巴菲特很早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与不喜欢的人一起共事,就像为了钱而结婚,如果在已经很有钱的情况下,你还这么做,那简直就是疯了。


然而,世界上还真有很多人,哪怕已经成为巨富,还要冒着名誉受损和财富灭失的巨大风险,去做一些短视、灰色、见不得光的事情。也许他们称得上精明,但远远谈不上智慧。


也许,正是因为有科恩这样的人物存在,正直、简朴、真诚、坦荡的巴菲特才显得更为珍贵。


是要知名度,还是美誉度?是要流星般的一时风光,还是恒星般的长久存在?我会坚定不移地选择后者。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