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这位被视为莫迪政府最核心战略幕僚的人物,不远万里前来中国,带来的不仅是“友好”的话术,更携带了三个直指症结的承诺。
恰逢中印建交75周年,多瓦尔此行,既为中印领导人下月在金砖峰会期间可能的会晤铺路,也被视为莫迪政府在连任受挫后的首个重要外交动作。
而王毅的回应,仅用八字:“龙象共舞,方能共赢”。
三项承诺,三个痛点
在中印双边积怨沉淀五年、边界紧张未解、经济摩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印度方面罕见提出三项承诺:
其一,从战略高度看待中印关系,扩大共同利益、深化合作;
其二,妥善处理边界问题,维护边境和平与安宁;
其三,支持中方主办上合峰会,强化多边机制协同。
这三点,精准踩中当前中印关系的三大神经末梢:政治互信、边境安全与区域协调。相比过去印方含糊其辞的表态,此次承诺更具实质内容,释放的信号,是“想谈”,也是“想缓和”。
王毅给出的八字回应虽不长,却一针见血地点明中方底线:中国欢迎合作,但不是零和思维下的“假性接近”。龙象共舞,是要在结构性张力中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
低温回暖
多瓦尔的访华,并非突如其来。
6月12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赴新德里,为此次高层接触埋下伏笔。当时中印就恢复直航、简化签证、记者互派、宗教访问等达成共识,一系列“低温操作”表明,双边互动正在从“冷对抗”转入“冷处理”阶段。
更值得注意的是,从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爆发至今,近五年间两国军政高层几乎没有实质接触,此次会谈,等于宣告“破冰”。
这一节点选在莫迪连任后、金砖峰会前,时间与节奏安排上都颇有章法。无论出于对边境现实的考量,还是对地区格局的再评估,印度显然开始重新修订对华策略。
莫迪政府的三重压力
促成多瓦尔北京行的,是政治算计,更是现实压迫。
第一重压力,来自国内政治。虽然莫迪成功连任,但印度人民党在2024年大选中丢失议会多数,必须依赖地方小党组建联合政府。这种结构性脆弱,直接削弱其强硬政策的持续性。恢复与中国的理性互动,成为稳定外部舆论和内部市场信心的必要策略。
第二重压力,来自经济依赖。尽管印度喊出“去中国化”口号多年,但事实却打了脸。2024年中国再次超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创下历史新高。尽管新德里层层设限,但在手机、制药、光伏、电动两轮车等领域,中国制造几乎不可替代。地方邦和商会多次呼吁放松限制,可见印度经济“脱钩”口号远远走在现实前头。
第三重压力,来自边境困境。中印边境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印军高原驻军负担沉重,士兵死亡率远高于常规部署。而随着解放军在高原地区部署的技术升级、无人侦察、精确打击等能力持续拉大差距,印度军方逐渐意识到,硬碰硬根本不是现实选项。特别是近期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中国制造的“枭龙”战机和导弹系统在克什米尔方向对印形成压制,更让新德里感到防线上正遭遇多重威胁。
外部期待落空,印度“独舞”难维持
中印之间的博弈,不止于双边。过去几年,印度频繁参与美日澳印“四边机制”,寄望于借助外力抗衡中国。但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方战略回归“美国优先”,对印度态度迅速冷却。在边境冲突、贸易争端等问题上,美国甚至未向印度提供任何实质支持。
更微妙的是,俄罗斯的立场。作为印度最重要的军火供应国与战略后盾,俄罗斯在中印对峙期间始终保持“中性”,甚至在上合与金砖机制中明显偏向中方。这让印度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真正的“靠山”有多可靠。
中美俄三边的微妙重组,逼迫印度不得不重新“校准罗盘”。
金砖舞台:新尝试还是旧剧本?
巴西金砖峰会,被视为一次突破性契机。据印媒披露,中印俄三边机制可能在峰会期间重启领导人层级互动。这一机制自2020年边境冲突后便陷入冻结,如今重启的可能性,意味着印度正试图在“多边协商”框架中为自身寻求缓冲空间。
印度外长苏杰生已提议在峰会前先举行中印俄三国外长会议,等于提前设定一个“控温平台”。这不仅是给中印对话加“防护栏”,也试图降低直接谈判的政治风险。
但中方会否配合这种“节奏设定”,仍需观察。
多瓦尔北京之行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承诺”本身,而在于释放出的姿态调整信号。而王毅所讲的“龙象共舞”,既是期待,也是一种设限:舞可以跳,但不是你独奏,我做背景。
印度选择重新走向谈判桌,既有主动考量,也有被动倒逼。但要真正实现互信、化解积怨、重建机制,中印双方仍需在战略互疑与现实合作之间,找到可持续的接触路径。
毕竟,舞不只是动作,更要步调一致。否则,依旧是“踏错拍”的共舞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