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6月23日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宣布,以色列和伊朗已达成“全面彻底的停火协议”,将在美东时间午夜前后正式启动。根据特朗普的说法,伊朗将首先执行停火,12小时后以色列跟进;如果停火能持续24小时,这场“十二日战争”将被视作“正式结束”。
但就在宣布“和平”数小时后,以色列空军展开空袭,目标直指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军事情报设施、重要政府建筑以及梅赫拉巴德机场。以色列军方早前通过广播向德黑兰市中心民众发布了撤离预警,爆炸声响彻全城。伊朗国家电视台同步发布画面,呼吁以色列特拉维夫周边居民紧急撤离。
几乎与此同时,以色列防空警报系统响起。军方表示,已监测到伊朗向其境内发射了多枚导弹,贝尔谢巴市的一栋7层居民楼遭击中,造成至少3人死亡。
伊朗内部分裂,外交表态错综复杂
在这场所谓的“停火”启动前后,伊朗高层的表态表现出显著分歧。
一方面,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对外表示,伊朗可在以色列于德黑兰时间凌晨4点前停止袭击的前提下,终止军事报复。但与此同时,德黑兰时间接近清晨6点时,伊朗仍向以方发射导弹。
伊朗官方媒体主播更是放出惊人言论,称“特朗普在伊朗导弹袭击美军驻卡塔尔基地后不到一小时,就以几乎乞求的语气请求停火”。但这与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宣称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特朗普声称,“以色列和伊朗几乎同时来找我,说‘和平!’我知道时机来了。”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办公室则早在特朗普发声前便警告:“伊朗从不是一个会屈服的民族。”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帕克普尔则直接点名特朗普,称其“为了犹太复国主义政权的生存利益掠夺了美国人民的安全”,并警告“如若再次侵略,伊朗的回应将更加毁灭性并成为历史的教训”。
外交部长阿拉格齐最后也在平台上用全大写强调:“NO AGREEMENT。”但同样表达了可能停火的条件。
特朗普拉拢以色列,卡塔尔斡旋伊朗
这份在轰炸声中浮出水面的“停火协议”,究竟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
一名知情外交官向外媒透露,特朗普首先在白宫内部说服了以色列方面接受停火,随后致电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将以方立场传达给卡塔尔,并请求其说服伊朗。在卡塔尔首相与美国副总统万斯的协调下,才最终形成了具体方案。
尽管白宫对外宣称“停火协议已经达成”,但伊朗方面在多个层级上均未确认这一版本。某伊朗高级官员承认,德黑兰确有接受卡塔尔调解、考量停火提议的意愿,但另一名高级官员则直斥整个说法为“美以制造的骗局”。
多重“真实”叠加,真相在空袭与否之间揭晓
数小时后,事实终于浮出水面。随着以色列和伊朗相继在官方渠道上确认愿意“暂停敌对行动”,此前这一连串信息与声明构成的“罗生门”得以收束。但停火所揭示的,远非表面的和平。
在“停火协议”仍未纸面成形时,舆论战、斡旋战、军力威慑三者几乎同步展开。特朗普高调发布的“停火喜讯”,更像是提前结算了一场尚未开票的外交交易。他所标榜的“爱、和平与繁荣”,暂时没有在中东的夜空中出现。倒是在德黑兰与特拉维夫之间来回穿梭的导弹与战机,让所谓的“和平进程”显得更加讽刺。
在中东这场“十二日战争”的尾声里,一位“调解人”率先宣布结果,却无法阻止炸弹的起飞;一份未被正式承认的“协议”,在枪响之后才变得可信。
这不是外交失败,而是语言与现实的脱节,是外交辞令在火光中坠落的瞬间。而那个抢先喊出“和平”的人,也许早就习惯于在战火未熄之时为世界盖上“胜利”印章。对德黑兰的居民而言,凌晨四点的时限不是协议中的条款,而是一种决定生死的计算。
这就是中东,停火的代价,从不靠字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