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林佳怡
编辑丨张恺翀
当盲卡、盲盒等一众新消费被市场炒得如火如荼之时,其成瘾性和非理性消费问题也引起了广泛争议。
6月20日,《人民日报》民生版发表文章《盲卡盲盒哪能“无拘无束”》,批评了盲卡盲盒的市场乱象对未成年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虽然文章并未点名盲卡盲盒的生产厂家,但从文中明确提到的案例如奥特曼、小马宝莉卡牌,不难看出,央媒这次针对的对象主要来自一家公司——卡游。
眼下正值卡游港股上市的关键阶段。央媒亲自下场重申监管问题,无疑为其上市之路又添一分变数。

央媒连番炮轰
事实上,这也不是卡游第一次被央媒点名了。
去年7月,央视财经就曾曝光,卡游通过盲卡稀缺等级的设计,吸引小孩子们近乎疯狂地花钱抽卡,家长也对此苦不堪言。
为什么小孩会对这类盲盒机制如此上头呢?
在《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中,援引了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张永红的观点——盲卡设计堪称精准捕捉未成年人心理弱点的“商业陷阱”。
为了获得盲盒中的稀有卡牌,孩子们近乎疯狂地花钱抽卡,甚至为了得到想要的卡牌互相交易,将重复或不喜欢的卡牌卖出,挣来的钱又可以购买新的卡牌,越稀有的卡卖得就越贵。
其中,卡游公司、评级机构以及二手商家的参与,进一步助推卡牌的价格越来越高。
比如去年七月,卡游出品的一张小马宝莉卡牌就在二手平台上卖出了25.5万元的高价。
这些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在每个环节都有人赚得盆满钵满,只有那些尚未形成合理消费观的孩子们沉迷于拆卡买卡,不仅被掏空了钱包,还影响了学业和心理健康。
针对这种市场乱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2023年出台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明确规定“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并要求经营者建立防沉迷机制。
但显然,卡游在实际经营和管理中并没有完全遵守相关规定。
据记者暗访发现,不论是文具店、小卖部等线下经销商网络,还是线上小程序,卡游均未有效落实年龄验证机制,未成年人不需要家长陪同就能随意购买卡游产品。
在黑猫平台上,更是有近6万条关于卡游的消费者投诉,主要是投诉未成年人未经授权大额消费。
做“小学生”生意,狂揽上亿
从最初的奥特曼,到2023年逐渐火起来的小马宝莉,再到今年的哪吒,依靠一系列未成年人喜爱的热门IP盲卡,卡游如今占据了中国超七成的集换式卡牌市场。
从商业角度看,卡游无疑是成功的。
靠着单价2元、5元、10元一包的卡牌,卡游的营收从2022年的41.31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100.5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也从16.20亿元翻倍增长至44.66亿元。
这一净利润规模,甚至超越盲盒巨头泡泡玛特的34.03亿元。
而从盈利能力上看,卡游也比泡泡玛特更胜一筹。
2024年,卡游来自集换式卡牌的收入为82.0亿元,共卖出48亿包卡牌,其直接材料成本为19.38亿元。折算下来,每包卡牌成本仅0.4元。
这意味着,每包均价1.7元的卡牌,卡游能赚取1.3元毛利,毛利率高达71.3%。
即便计入其他业务,综合毛利率也达到67.3%,高于泡泡玛特的66.8%。
究其原因在于,与泡泡玛特需要开模生产盲盒不同,卡游的主要原材料是各类纸张及油墨,可大规模批量生产,成本自然更低。
此外,虽然大家用的都是“IP+盲盒”这套玩法,卡游比泡泡玛特更“狠”的一招,是多达30个等级的稀有度分层。
这种机制下,消费者为了获取想要的稀有卡,往往需要“端箱”——购买整箱产品,因而大幅提升了客单价和复购率。
上市迫在眉睫
此前,卡游曾于2024年1月首次递表,但因未满足监管要求于7月失效。今年4月,卡游二次递表,到现在也毫无动静。
如何在保持增长与符合监管中寻求平衡,将是卡游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待解的问题。
与此同时,卡游还有更急迫的对赌问题要解决。
在2021年获得A轮融资时,卡游曾与投资方(红杉和腾讯)签下对赌协议。
根据协议,卡游需在优先股发行5年内完成上市,也就是最迟需要在2026年12月完成上市。
否则,卡游就需要按每年8%的利息回购。
截至2024年底,卡游金融负债高达95.36亿元,这些金融负债就是给红杉和腾讯的赎回权。
不过,当前谷子经济仍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叠加泡泡玛特超3000亿港元市值的对标效应,百亿营收规模的卡游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
能不能接住这份市场的想象力,就看卡游有没有这个实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