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赵大地与京津交界处,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河北省三河市皇庄镇桥河村,这个因河得名、因豆片儿闻名的村庄,凭借着传承五百年的传统工艺,将小小的豆片儿做成了年产值过亿的富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桥河村的豆片儿制作史深深烙印在村民的记忆与生活里,可追溯至宋代,明清时期已闻名遐迩。相传康熙年间,三河知县将当地豆片儿作为贡品进献宫廷,康熙帝品尝后赞不绝口,自此“三河豆片儿”名扬天下。历经岁月磨砺,逐渐淬炼出独具匠心的“桥河味道”。这味道的核心,在于一套近乎苛刻的传统工序,这一传统工序历经数十代人传承,形成了选豆、浸泡、磨豆、煮浆、点卤、泼片、揭片、晾片、卤煮等十余道严苛工序。其精选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经石磨低温精细研磨,豆浆三度煮沸以彻底激发醇香;两次手工细滤去除杂质,确保口感纯净;最后以重石均匀施压,塑造豆片特有的柔韧质地与密实纹理。一位坚守作坊近四十年的老师傅感慨:“豆片儿是‘熬’出来的,火候差一点,味道就不同了。这手上功夫,全是年月积累的心血。
如今,这项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内数十家作坊仍坚持传统手工制作。清晨四点,作坊内蒸汽氤氲,老师傅们用瓢舀起豆腐脑均匀泼入模具,每泼一层便盖上豆包布,重复十数次后方可压制成型。这种匠心独运的制作方式,让豆片儿保留了“肉头筋道、豆香醇厚”的独特口感,成为京津冀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当传统美味遇上现代市场需求的洪流,桥河村豆片儿产业也曾面临瓶颈:作坊零星分散,规模受限,难以形成品牌合力;手工制作虽好,效率与标准化程度却难以满足更广阔的市场要求。桥河村的回应,并非抛弃传统,而是探索一条融合共生之路。
三河市不断加强食品行业领军品牌、特色品牌的宣传推广,支持三河特色产品企业开展注册商标、原产地标记产品保护,提升食品工业产品知名度。同时,立足自身实际,探索成立“豆片儿协会”,实施“订单+制作+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销共享模式。桥河村也逐步建立起“家庭作坊+合作社”的创新组织模式。村中成立专门合作社,统一制定原料采购、核心工艺规范与基本品质标准,将分散的力量有效凝聚。各家庭作坊在合作社框架下,严格遵循传统核心流程操作,确保“桥河味道”的纯正。与此同时,合作社积极引入现代元素:建立集中质检点,配备基础理化指标检测设备,对每一批次豆片儿进行把关;引入先进包装设备,在保持豆片儿本质风味的同时,显著提升产品外观品质与保质期限;构建统一销售平台,积极对接京津冀地区商超、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及知名电商平台,大幅拓宽销售渠道。
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桥河村注入了实实在在的繁荣动力。目前,豆片儿产业已覆盖全村近三分之二农户,直接带动本村就业数百人。村民算了一笔账:“在家门口做豆片儿,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少,还能照顾老小。”近些年,豆片儿产业已成为桥河村增收致富的支柱。更为可喜的是,产业兴旺带来了人才的“回流”。曾经外出谋生的青壮年,如今纷纷返乡。他们不仅继承了父辈的手艺,更带来了新观念和新技能,利用网络直播推介家乡豆片儿,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为古老产业注入创新活力。村貌也随之焕新,新盖房屋、新添置的车辆,成为村民生活蒸蒸日上的生动注脚。
小小的豆片儿,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金钥匙”。目前,“三河豆片儿”产业直接带动皇庄镇数千人就业。产业发展反哺乡村建设,村内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村民人均年收入显著提高。2024年举办的非遗文化美食节,更将豆片儿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吸引周边游客3万余人次,直接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
从宫廷贡品到百姓餐桌,从家庭作坊到现代产业集群,桥河村豆片儿产业的蜕变,是传统技艺与现代文明碰撞出的火花。桥河村豆片儿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繁荣,更在社会、文化层面意义深远。它促进乡村建设,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体现,为地方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史海旺)
责编、排版:戴琪瑶
审核:郑莹
终审: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