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 “模型即Agent”炸场,我们设计了10道“魔鬼试炼”,它能封神吗?

图片 

大家好,我是绛烨。

最近,我的朋友圈和AI群,几乎被一个月之暗面的新动作刷屏了—— Kimi-Researcher(深度研究)开启内测

官方的介绍听起来非常“性感”:模型即 Agent、端到端强化学习、主动规划、万字报告、动态可视化……每一个词都在冲击着我们对 AI 助手的想象。

🚀 但是,口号喊得响,实战见真章。

它究竟是又一个“高级搜索”的Pro Max版,还是真正开启了“人人都有专属研究员”的新纪元?

作为一个深度AI用户,我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提问,而是联合AI(没错,我和AI一起设计的)为 Kimi-Researcher 量身定做了一套包含整整 10道题的“魔鬼试炼”

今天,我不直接给你评测结果,而是想分享这份“考纲”。因为它不仅能测出 Kimi 的深浅,更能帮你理解:一个强大的 AI Agent,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Part 1:拆解 Kimi 的“超能力”:它凭什么叫 Researcher?

在开始“考试”前,我们先来划一下官方宣传的“知识点”。Kimi-Researcher 号称能做到:

🤔 主动思考与澄清:

会像真人助理一样,反问你,确保没理解错需求。

🌐 海量搜索与筛选:

 平均规划74个关键词,访问206个网址,最后只筛选出 前3.2% 的高质量内容。这信息处理能力,堪称恐怖。

✍️ 双重成果交付:

不仅给你一份平均万字、引用详实的深度报告,还有一个可交互、可分享的动态可视化报告(思维导图)。

🤖 “零结构”智能体:

 没有人类预设的固定流程,全靠模型自己“悟”,在反复试错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简单说,你给它一个问题,它就像一个真正的研究员,自己去规划、查资料、去伪存真、分析总结,最后把报告和PPT(可视化报告)拍在你桌上。

那么,我们就用它宣称的能力,去设计最刁钻的考题。

图片
来自Kimi官方公众号

Part 2:“魔鬼试炼”开启:我们的10道考验

我们设计的10个 Case,覆盖了四大领域,层层加压,旨在探寻 Kimi-Researcher 的能力边界。

第一关:硬核科技与商业洞察 🧐

这个环节是“真刀真枪”的考验,看它能否在专业人士最看重的领域提供价值。

Case 1:《固态电池技术对决》

考题精髓: 对比分析硫化物和氧化物两条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从原理、瓶颈、代表公司到最新商业化进展,给出潜力预判。

测试目的:它懂不懂前沿科技?信息够不够新?分析有没有深度?

对比分析当前主流的两种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硫化物电解质和氧化物电解质。请从技术原理、核心优势、技术瓶颈、代表性公司(包括初创和巨头)、以及最新的商业化进展(2024年至今)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度研究。最终报告需要包含对两种技术路线未来发展潜力的预判。

这个 Case 直接对标其“算法同学”用法,考察 Kimi 在硬核科技领域的垂直深度

固态电池技术复杂、信息更新快,非常考验其信息检索、筛选和整合能力,是检验其能否成为合格“研究助理”的试金石。

图片

Case 2:《心脏支架中美争霸赛》
考题精髓:精细对比国产与进口冠脉支架在技术参数、临床数据上的优劣,并分析集采影响下的市场格局。

请深度研究并撰写一份关于‘冠脉支架’的竞品分析报告,核心是对比中国主流品牌(如微创医疗、乐普医疗)与国际顶尖品牌(如美敦力、雅培)的最新一代产品。分析需覆盖:

技术参数对比:材质(如钴铬合金、可降解材料)、涂层药物、支架壁厚、输送系统性能等。

临床数据对比:关键的临床试验结果,如术后内膜覆盖率、晚期管腔丢失、靶血管失败率等。

技术差距与独特优势:客观分析国产品牌在技术上与国际顶尖水平的主要差距,并明确指出国产支架是否在某些方面(如针对特定病变的适应性、性价比等)已形成独特优势。

市场准入与价格:简述各产品在主要市场(中美欧)的准入情况及集采政策下的价格趋势

这是一个高难度、高价值的 竞争情报分析 任务。
它要求 Agent 在一个信息壁垒极高的专业领域(医疗器械)进行精细化的信息挖掘和对比。能否完成此任务,是其能否成为企业战略部门或研发部门核心助理的关键考验。
图片
Case 3:《OpenAI宫斗事件全复盘》
考题精髓:梳理Sam Altman被解雇到回归的全过程,分析董事会、微软、员工等多方立场,并探讨此事件对AI行业治理的深远影响。
测试目的:能否处理信息冲突、快速反转、多方博弈的复杂商业事件?

深度研究2023年发生的‘OpenAI宫斗事件’的全过程。请详细梳理从Sam Altman被解雇到最终回归的时间线,关键节点各方(董事会、主要投资者如微软、公司员工)的立场和行动是什么?并汇总分析此事件对AI行业公司治理、技术伦理以及后续行业格局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请引用至少3篇不同立场(如支持董事会、支持Sam、中立分析)的深度评论文章。

这个 Case 旨在复现其分析英伟达财报时“处理数据冲突”的能力。
OpenAI 事件是一个信息极度复杂、充满矛盾和多方博弈的绝佳样本,非常考验 Agent 对复杂叙事的梳理、信息交叉验证和中立呈现的能力。
图片

第二关:专业技能与实用工具 🛠️

这个环节,我们不满足于只做“分析师”,而是要让它成为能直接交付成果的“实干家”。

Case 4:《机载激光雷达入门手册》

考题精髓:编写一份从“小白科普”到“专业实战”的完整手册,包含术语解释、软硬件介绍和案例教学。

来源:评论区

图片

请为非专业人士编写一份《机载激光雷达(LiDAR)技术入门与应用手册》。这份手册需要满足以下结构和要求:

第一部分:核心术语通俗解释:用初学者(甚至小学生)能听懂的语言解释关键术语,如点云、激光脉冲、回波、IMU、GNSS等。

第二部分:行业概览:专业全面地介绍常见的LiDAR硬件品牌与软件工具,以及可搭载的无人机或飞机平台。

第三部分:实战案例:以‘山区地形测绘’为例,详细描述从数据采集、质量检查、数据处理(如去噪、分类、地面点提取)到最终成果提交的全流程。

第四部分:前沿洞察:总结该领域的新技术方向、行业常见痛点,以及业内专家的一些共识性观点。

这个案例的核心是测试 Kimi 生成不同体裁内容 的能力。

相比分析报告,手册更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性与实用性。这考验 Agent 是否能理解用户的深层意图(“我要学这个”),并相应地调整其内容组织和语言风格,是检验其智能体“柔性”的重要指标。

图片

Case 5:《AI法案 vs GDPR:出海避坑指南》

考题精髓:为计划出海欧洲的中国AI公司,深度对比分析欧盟《AI法案》与GDPR的关键条款,并提供一份可操作的合规清单。

测试目的:能否处理高度专业的跨国法律文本,并转化为实用商业建议?

我是一家中国的AI应用开发公司,计划推出一款包含AIGC(图片生成)功能的应用到欧洲市场。请帮我深度研究并对比分析欧盟的《AI法案》(AI Act)与《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中,对我的产品可能产生影响的关键条款。请重点关注透明度义务、数据处理、风险等级划分和潜在的法律责任。最后,请为我提供一个简要的合规清单(Checklist)。

直接复现并加压其“法务朋友”的用例。

相比东南亚隐私法,欧盟的法律体系更成熟也更复杂,《AI法案》更是前沿话题。此 Case 考验其处理高度专业化、结构化文本(法律条文)并将其转化为实用建议的能力。

图片


Case 6:《自媒体人求职宝典》

考题精髓:全面分析自媒体行业的公司类型、核心岗位矩阵、所需技能和职业发展路径,形成一份完整的就业指南。

测试目的:能否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智能顾问”,提供结构化的职业规划?

为有志于投身‘自媒体/新媒体’行业的求职者,撰写一份详尽的就业指南。研究内容需包括:

行业生态分析:主流的公司类型有哪些(如MCN机构、品牌方市场部、内容平台、代运营公司等),各自的商业模式和文化特点是什么?

核心岗位矩阵:梳理从内容创作、运营推广、数据分析到商业化变现的全链条中,有哪些典型岗位(如内容策划、编导、主播、投放优化师、商务BD等)。

能力要求与发展路径:分析各核心岗位所需的技能(硬技能和软技能),并描绘典型的职业晋升路径。

求职建议:如何准备作品集、简历,以及在面试中如何展现自己的优势。

这个案例代表了用户在 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 上的强需求。它考验 Kimi 能否将分散的行业信息、招聘信息和经验分享,整合成一份高度结构化、实用性强的“指南”类文档,检验其从“研究者”到“导师/顾问”角色的转换能力。

图片

第三关:跨界生活与文化考古 🍷

一个顶级的智能体,也应充满对世界的好奇心。我们来看看它的知识广度、品味和批判性思维。

Case 7:《互联网猫咪 Meme 编年史》

考题精髓:梳理近20年从“不爽猫”到“敬礼猫”的流行梗历史,并分析其背后的互联网文化变迁。

来源: 评论区 "请列举出近20年流行的猫咪梗"
图片

请撰写一份《互联网猫咪Meme(梗图)编年史(2005-2025)》。报告需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并介绍每个时期的代表性猫咪梗(如不爽猫Grumpy Cat、键盘猫Keyboard Cat、惊讶猫Oli、长条猫Longcat、敬礼猫等)。对每个梗的介绍应包含:大致的流行年份、起源故事、文化内涵(即‘梗点’所在),及其传播方式。在报告最后,请分析这些猫咪梗的演变,是如何反映出互联网平台(从论坛/博客到YouTube再到TikTok)和网民表达方式的变迁。

这是一个典型的“低赌注、高难度”案例。

说它“低赌注”是因为内容轻松,不涉及严肃决策;说它“高难度”是因为信息极其零散、非官方,且需要极强的文化敏感度和洞察力。它能有效检验 Kimi 在处理 现代流行文化、网络亚文化 这类“软知识”上的能力,是其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绝佳测试。

图片


Case 8:《Citywalk:一场都市的浪漫出逃》

考题精髓: 研究“Citywalk”这一生活方式的全球兴起与本土化演变,并深入分析其背后反映的当代青年文化心理。

测试目的: 能否洞察和分析新兴的、定性的、由体验驱动的社会文化现象?

研究 ‘Citywalk’(城市漫步)这一生活方式,从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背景、在中国的本土化演变、主要参与人群画像、商业化模式(如付费路线、社交平台玩法、与实体商业结合等),以及它所反映的当代青年消费观念和文化心理,进行一次全面的深度研究。

这是一个典型的“软性”研究课题,数据点不像科技或财经那样明确。

它考验 Kimi-Researcher 是否能跳出结构化数据的舒适区,在文化、社会、消费等领域进行高质量的定性分析和趋势洞察,检验其能力的广度

图片

Case 9:《冰岛摄影之旅终极策划》

考题精髓:策划一次为期10天的冰岛深度摄影之旅,要求必须包含小众但极为上镜的机位点,并提供精确GPS坐标和摄影技巧。

测试目的:在开放式、创造性的生活规划任务下,它的自主性和信息整合能力如何?

为我策划一次为期10天的冰岛深度摄影之旅,要求必须包含至少三个小众但极为上镜的机位点。最终交付物需包括:每日详细行程(含交通方式建议)、每个地点的最佳拍摄时间与季节、所推荐机位的精确GPS坐标或地图链接、以及相应的摄影技巧提示(如曝光参数、滤镜使用等)。

这个 Case 模拟一个完全开放、没有固定研究框架的生活类需求。

它旨在检验其核心技术——“零结构、结果驱动的强化学习”。看它在没有明确“研究报告”模板的情况下,如何自主定义问题、规划步骤、调用工具并创造出一个复合型的、有价值的交付物。

图片

Case 10:《Kimi,请你分析一下你自己》

考题精髓:让Kimi-Researcher基于公开信息,分析像它这样的“端到端强化学习Agent”与传统Agent相比的优劣势,并预测未来发展。

测试目的:(极限挑战)它具备“元认知”能力吗?敢不敢、能不能客观地剖析自己?

基于月之暗面官方发布的技术报告(如果可以检索到)和你自身的设计原理,深度分析像你(Kimi-Researcher)这样的‘端到端强化学习Agent’,与基于复杂提示词工程(Chain-of-Thought, Tree-of-Thought)和固定流程编排的传统Agent相比,存在哪些核心优势和潜在劣势?并预测未来Agent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

这是一个“让模型研究模型”的元任务。

它极度考验模型的抽象推理能力和信息检索的精准度。如果 Kimi 能完成这个任务,将有力地证明它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聚合器,而是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和分析复杂概念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其“深度研究”的定位。

图片

Part 3:我们到底在测什么?一份好的 AI 研究报告的“金标准”

设计了这么多考题,我们最终想衡量的,是以下五个维度的能力,这也是我认为评判所有“Researcher”类 Agent 的金标准:

✅ 深度与准确性 (Depth & Accuracy)是维基百科的搬运工,还是能提供真知灼见的行业专家?信息的准确性和专业深度是基石。

🧠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Logic & Critical Thinking)面对冲突信息,它会如何抉择?面对伪科学,它能否坚守科学立场?这决定了它是“智能”还是“智障”。

⏱️ 信息时效性 (Timeliness)它给出的信息是几年前的旧闻,还是截至昨天的最新动态?对于瞬息万变的世界,这一点至关重要。

🎨 结构与可用性 (Structure & Usability)交付的报告是杂乱无章的文字堆砌,还是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甚至能直接拿来用的PPT或手册?这决定了它的“完成度”。

👻 “智能体”的灵魂 (The "Agent" Soul)最关键的一点。在整个过程中,我能否感受到它的自主性?它是在机械地执行命令,还是真的在像一个智慧生物一样,自主地规划、探索、判断和创造?这是它能否被称为“Agent”的灵魂所在。


写在最后

Kimi-Researcher 的出现,无疑是国内大模型走向 Agent 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描绘的蓝图——将深度研究这项过去属于少数机构的“奢侈品”,赋能给每一个普通人——让人无比兴奋。

目前它还处在小范围测试,每月有20次的额度,这本身也说明了其背后巨大的算力消耗。但通过我们设计的这套“魔鬼试炼”,我们有理由相信,AI Agent 的进化速度,将远超我们的想象。

它或许还不是完美的“最强研究助理”,但它已经推开了那扇门。

现在,球踢给各位了。

图片

如果给你一次深度研究的机会,你最想用 Kimi-Researcher 研究什么问题?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考题”,让我们一起见证 AI 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