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当中国为欧盟开辟稀土审批绿色通道的暖意尚未消散,布鲁塞尔却突然按下了中欧高层经济对话的暂停键。2025年6月,这场围绕关键资源与贸易博弈的“变脸戏码”,折射出欧盟在中美战略夹缝中的深层焦虑,也让世界看清了西方阵营内部的微妙裂痕。
6月上旬,中国在调整中重稀土出口政策后,主动为欧盟企业设立审批“绿色通道”。要知道,当时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高达98%,从电动汽车电机到风力涡轮机,关键材料供应链几乎全系于东方。中方此举被视为缓和经贸关系的明确信号,甚至有欧洲媒体感慨“中方几乎把优先合作写在脸上”。但转折在6月17日突然发生,英国媒体披露欧盟单方面取消中欧高层经济对话,理由是“贸易谈判无进展”。这一决定与中国释放的善意形成刺眼反差:就在对话取消前一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在G7峰会上捧着一块磁铁道具,向美国总统特朗普控诉中国“将稀土武器化”。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欧盟同期以“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为由,对中资银行发起俄乌冲突以来的首次金融制裁,德国车企与法国能源巨头紧急呼吁“停止对抗”的声音,被东欧强硬派的鼓噪淹没。
加拿大G7峰会成为这场博弈的关键舞台。6月16日,冯德莱恩带着精心准备的磁铁道具登上讲台,声称中国在关键原材料领域的主导地位构成“系统性威胁”。她试图用“贸易补贴”“知识产权削弱”等陈词,说服特朗普将关税怒火从欧盟转向中国,甚至呼吁美欧联手“应对中国冲击”。但这场表演透着尴尬:G7最终声明草案仅模糊提及“关键矿产领域的非市场化政策”,刻意避开点名中国。更让冯德莱恩难堪的是,特朗普当场表示“不反对中国加入G7”,直言“世界领导人需要对话平台”。这种冷淡回应揭示了残酷现实:欧盟试图通过牺牲对华关系换取美国关税豁免的策略,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2018年特朗普对欧盟钢铝加征关税时,布鲁塞尔的反制尚且软弱,如今仅凭一块磁铁就想让“关税侠”回心转意,无异于缘木求鱼。
欧盟的拧巴姿态,本质是经济现实与政治野心的撕裂。数据显示,欧盟27国中18国对华贸易额已超对美贸易额,荷兰ASML季度营收49%来自中国市场。但在政治层面,东欧国家与德法等老欧盟的立场分歧日益尖锐:前者紧跟美国鼓噪“对华强硬”,后者虽依赖中国市场,却又受制于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框架。这种分裂在稀土议题上尤为突出。欧盟绿色转型计划每年需数万吨稀土支撑,但自身产能几乎为零。中国在稀土精炼领域占据全球90%以上份额,即便欧盟喊出“去风险”口号,其企业仍不得不通过中方“绿色通道”紧急申请出口许可。正如德国巴斯夫高管私下所言:“当冯德莱恩在峰会上挥舞磁铁时,我们正在北京排队办审批。”
欧盟的反复横跳,最终让美国成了隐形赢家。特朗普在G7峰会上既收获了欧盟的“忠心表功”,又借中国议题转移了对欧关税压力,甚至以“欢迎中国加入G7”的表态,巧妙挑拨中欧关系。而中方的应对则展现出战略定力:一方面延长对欧洲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另一方面保留稀土合作窗口,明确传递“合作但不纵容”的信号。摆在欧盟面前的选择题已然清晰:继续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棋子,不仅可能失去稀土供应生命线,还将被拖入中美博弈的漩涡;而选择“战略自主”,则需摆脱意识形态绑架,正视与中国的经济互嵌现实。正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警告的那样,在中美之间当“墙头草”,最终只会被国际局势的狂风连根拔起。
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的关键节点,冯德莱恩计划下月访华的行程备受关注。当她再次面对中国谈判桌时,是继续挥舞那块象征对抗的磁铁,还是拿出务实合作的诚意?这场博弈的答案,不仅关乎中欧关系走向,更将影响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格局。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欧盟若想在变局中谋生存,或许该先学会尊重市场规律,而非沉迷于地缘政治的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