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以色列是近代中东地区的一个变量,如果不是当初英国在一战后放任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二战后美苏两国坚定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那么就不会有以色列这个国家。没有以色列这个国家,那么中东就能走向和平。
那么事实上真的如此吗?难道近代中东,只有以色列这一个变量吗?没有以色列的中东,究竟还暗藏着哪些矛盾呢?
列强盯上中东,这是逃不掉的事情
中东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枢纽地带,地理位置极其重要。16世纪开始,奥斯曼土耳其称霸中东后,成为了东西方陆上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因此他们吸收了大量东西方文明的先进技术,也得到了若干好处,因而强盛一时。
所以说,在石油出现之前,中东地区就已经非常重要了。
19世纪开始,西方列强逐渐盯上了这块地盘。不过那时候奥斯曼土耳其还在,英法等列强,也只能撬走一点边角料地区。诸如1853年英国逼迫巴林签订城下之盟,1870年,阿曼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899年,科威特酋长与英国签约,自此科威特也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
法国在19世纪初拿破仑时代,就曾控制过埃及。从1876年开始,埃及阿里王朝的财政大权,归英法两国共同控制。当然了,名义上埃及还是奥斯曼土耳其的一部分。
那时候英法殖民者,主要是把中东当成了他们新开辟的殖民地。毕竟这地方距离近,只要搞定了土耳其人,这里的殖民地,说不定比海外其他殖民地的价值更高。
结果到了1908年,英国人的勘探队,在伊朗和伊拉克交界处,打出了第一口中东油井后,列强们都兴奋了起来,原来中东有巨量的石油!
这更加笃定了英法列强向中东伸出殖民之手的决心。所以说,一战的导火索虽然是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事件,但其背后的利益纠葛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不爆发一战,奥斯曼土耳其怎么崩盘?奥斯曼土耳其不崩盘,英法等国又怎么去掠夺中东,将这里变成自家的殖民地?
于是,趁着一战的东风,英法果断资助中东的阿拉伯人站起来,反抗土耳其人的统治,阿拉伯大起义由此拉开序幕。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外有英法等强敌,内有阿拉伯人起义,奥斯曼土耳其土崩瓦解也就不奇怪了。
伴随着中东的石油、天然气逐步被开采,越来越多的列强盯上了这里。除了英法以外,美俄德等列强,全都把手伸向了中东。所以说,就算没有以色列,中东依旧是列强们的盘中餐。
中东各大势力之间的斗争
普遍来看,以色列是美国安插在中东的一枚棋子。不过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美国和以色列的合作,其实是偶然事件,并非两家早有预谋。
因为,当初帮助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的国家,其实是英国。一战的时候,英国还是世界霸主,他们掌握绝对的话语权。
奥斯曼土耳其崩了以后,中东绝大多数地盘,都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尤其是巴勒斯坦地区,是英国直接托管的,所以他们想让谁来这里定居都行。当地的阿拉伯人,反抗不了土耳其人的统治,更加反抗不了英国人的统治。
换句话说,土耳其人统治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没意见也不敢有意见,英国人统治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也没意见同样不敢有意见。但是犹太人想在巴勒斯坦分一杯羹,想都不要想!
到了二战结束以后,英国成了破落户,美苏两国又盯上了犹太人。尤其是苏联,因为他们国内有大量的犹太人,是斯大林松口以后,才让俄国境内的大量犹太人,回到了巴勒斯坦。否则他们还在远东种土豆呢。
联合国181号决议,苏联是坚决支持的,因为他们想要将以色列扶持为一个苏联在中东的盟友。为此,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时候,正是苏联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武器,才打败了阿拉伯联军。
只不过从1952年以后,以色列逐步亲美,双方才闹掰了。到了这时候,美国才和以色列搭上边,成为了真正的盟友。由此可见,美以联盟,纯粹是偶发事件。
同样的情况还有沙特、伊朗等。原本沙特是英国一手扶持起来的,后来他们用放弃统一阿拉伯半岛为条件,从英国人手里换取了真正独立的资格。随后他们才和老美合作,一起开发石油,从而成为了盟友。
伊朗在二战期间,被苏联和英国所占。到了二战结束后,英美撤军了,苏联迟迟不肯撤军。最终苏联在英美的逼迫下,勉强撤军。不过,撤军之前,苏联甚至还在伊朗北部扶持起了一支亲苏的力量,与伊朗巴列维王朝斗争。所以冷战期间,当把巴列维解决了内部矛盾后,果断走上了亲美路线。
一战以后,阿拉伯内部的贵族,主要分成两大分支,一部分是汉志王国的哈希姆家族,另一部分则是内志王国的沙特家族。
其中哈希姆家族曾打算统一阿拉伯世界,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等地,曾一度都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不过这一前提是,他们背后有英国人支持。结果是,沙特家族吞并了哈希姆家族的汉志王国,法国人占了叙利亚以后,也赶走了哈希姆家族的人,伊拉克的哈希姆家族,则在1958年被推翻。现如今哈希姆家族只有约旦这一块地盘了。
所以说,除了列强扶持以色列在中东立国以外,其实阿拉伯贵族们之间的斗争,根本也没消停过。
逊尼派和什叶派,千年以来一直在斗
伊教是7世纪建立的一个信仰,起源于犹太教和基督教,不过他们有一套自己独立的系统,算得上是亚伯拉罕系信仰的3.0版本。
伊教刚成立的时候,可没那么多分支,只不过伴随着后来争权夺利的情况越来越多,分支也就越来越多了。没办法,谁都自命不凡,谁都想当老大,尤其是念经比较出众的那帮人,自诩天选之子。
不过总体来说,伊教的主要分支,便是逊尼派和什叶派这两大部分。为什么会这么划分呢?这同样是争权夺利下的结果。
先知走后,阿拉伯帝国进入了四大哈里发时代。其中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暗害以后,第四任哈里发阿里,被奥斯曼的侄子、当时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指认为凶手。伊教开始走向分裂。
阿里是先知的养子、女婿以及堂弟,他娶了先知的女儿法蒂玛以后,被不少人认为是先知最合适的继承人。支持阿里和法蒂玛的后人作为正统的这部分人,在日后被称为什叶派。支持选举出来的哈里发为正统的,后来被称为逊尼派。
当然了,其实当穆阿维叶建立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的时候,反倒成了世袭为主的力量。而什叶派虽然坚持阿里和法蒂玛的后人为正统,不过伴随着历史变迁,但凡与阿里和法蒂玛沾点边的人,只要念经比较厉害,都有可能成为话事人。
比如说,沙特是逊尼派,但他们是世袭制。伊朗是什叶派,但他们的最高精神领袖,其实也是长老们选出来的。这是现实选择,与他们当初的教义其实背道而驰了。
这两派在历史上,互相斗争了一千多年,谁也不服谁。而且他们之间是生死之争,并非小打小闹,每一方都想要把另一方彻底消灭,以此表明自身的正统性。
相对而言,逊尼派占上风的情况多一些,坚持什叶派的地方比较少,如今主要在伊朗。历史上埃及也建立过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不过后来被大名鼎鼎的萨拉丁给灭了。
有了以色列,伊教徒真的可以一致对外吗
不管逊尼派和什叶派怎么斗,说到底他们都是伊教的一部分。这或许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想来也应该是这样,毕竟以色列人的信仰和他们完全不同,根本过不到一块儿去,自然要一致对外。
不过现实情况却截然不同,他们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只有先解决了内部矛盾,才有可能一致对外。如果内部矛盾都没解决,也就是没有在内部分出个大小王来,他们才懒得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就是目前以及历史上中东伊教国家的真实写照。
比如说11世纪的时候,什叶派的埃及法蒂玛王朝就曾经和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合伙对付逊尼派的塞尔柱帝国。虽说双方没有结盟,但客观上的确是什叶派联合外部力量,对付同属伊教国家的塞尔柱帝国。这就是现实,凭什么你来当老大?哪怕联合外人对付你,也不能让你称心如意。
到了20世纪初,阿拉伯各部同样联合英法等西方列强,合伙葬送了土耳其人当家作主的奥斯曼帝国。当然了,如今这被定性为推翻奴隶统治。不过从客观上来说,这同样是联合异教徒对付伊教国家。
20世纪中叶,阿拉伯联军对付以色列的时候,沙特、伊朗包括土耳其这些伊教大国,全都选择沉默。因为带头大哥是埃及,他们不服,凭什么让你埃及当大哥?1979年以后,伊朗又开始与以色列较劲,沙特、埃及、土耳其等伊教大国再次沉默,道理是一样的。
PS:有部分朋友认为关键词中间点逗号影响观感,其实主要是因为涉及到了部分信仰词汇,防止审核不过的无奈之举,希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