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文化圈,三国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传奇时代。这段历史,充斥着尔虞我诈的权谋智斗,亦激荡着纵横四海的英雄豪情。
近日,洛阳、南阳、许昌等河南八市联动发布“三国文化之旅”主题旅游线路。很多人对三国人物耳熟能详,却不知三国时代始于洛阳,终于洛阳。
就狭义而言,三国时期起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止于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就广义而言,早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三国故事已悄然开场。
《三国志》等记载,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宦官与外戚夺权争斗,朝廷上下卖官鬻爵,鱼肉百姓,导致黄巾起义爆发。为镇压起义,汉灵帝将刺史升为州牧,赋予其军权,导致各路豪强坐大,地方割据势力崛起。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外戚何进密召董卓带兵入京诛杀宦官。董卓专横跋扈,废帝重立,招致众诸侯联手讨伐。次年,董卓火烧洛阳城,挟汉献帝西入关中。
董卓被杀后,曹操于公元196年将汉献帝迎至许县(今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此后群雄逐鹿,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大洗牌,曹操统一北方,成为中原霸主;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割据荆南、益州,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定都洛阳。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而后都于建业(今南京)。三国正式形成。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63年,曹魏灭蜀;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三分归晋,神州重归一统。
洛阳是东汉、曹魏、西晋都城,是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曹操以汉臣自居,刘备渴望光复汉室,使得洛阳成了三国博弈的焦点,很多三国大事都是围绕洛阳进行的。洛阳一带的三国遗迹,如汉魏洛阳城遗址、东汉八关、关林、勒马听风街、曹魏皇陵等,似散落的时间胶片,记录了那个英雄辈出的传奇时代。当乱世群雄的骸骨化入尘土,那些照亮黑暗时刻的智勇光芒,仍在历史长河中粼粼闪烁。
汉魏故城
汉魏洛阳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其前身乃周代的成周城。它地处洛阳盆地中心,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是中国建都史最长的都城,也曾是世界史上面积最大的都城。今白马寺东有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学家在废墟下发掘出了三国时期的太极殿等建筑遗址。
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城,致使宫室残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改元黄初,重建洛阳宫城。曹丕之子曹叡即位后,改汉代两宫制为单一宫城形制,并营建太极殿,打造纵贯南北的都城中轴线,重要建筑、民宅皆沿轴线对称布局。
这种“建中立极”的形制,为后世的都城建造树立了标杆。隋唐洛阳城、唐长安城、清北京城乃至日本京都等东亚国家的都城布局都遵循此形制。
关林
“武圣人”关羽忠勇无双,是家喻户晓的三国英雄。关林是我国关帝庙中级别最高的,也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典建筑群。
《三国志》《魏书》等记载,曹操年轻时曾任洛阳北部尉,杀伐果断,名震京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当上了中原老大,关羽则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闯荡天下。
公元219年冬,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孙权假意称臣,将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意欲嫁祸曹操,挑起魏蜀之战。曹操敬重关公忠义,以沉香木雕续关公身躯,按王侯之礼将其厚葬于城南,并建庙祭祀。
今洛邑古城一带尚存四眼井、妥灵宫遗迹。当年,曹操曾将四眼井旁的一处武库院落设为祭堂,妥善寄存关公首级,后世称为妥灵宫。
妥灵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安置、祭拜关公(首级)之地,人称“天下第一关帝庙”。旧时每逢庙会,本地人常取四眼井的井水烹茶,祭拜关公。
洛阳八关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急命外戚何进为大将军,镇压起义,并在洛阳周围设函谷、伊阙、大谷、广成、轩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都尉,拱卫京师。
洛阳八关是汉魏时期的军事重地,见证了许多三国大事件。如公元196年,曹操将回到洛阳的汉献帝迎往许县(今许昌),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行军路线就经过轩辕关。
轩辕关是汉魏洛阳城东南门户,位于今偃师区府店镇境内的轩辕山上,扼守着古时洛阳通往登封、许昌等地的交通要道。三国时期,从洛阳前往东南一带,大多行经此关。西晋永嘉南渡时,轩辕关、大谷关是中原士民南迁的重要关口。
清代至民国时期,轩辕道崎岖难行,山路十八弯,俗称老十八盘。新中国成立后,改线重修新十八盘,古轩辕关如今已是著名景点。
勒马听风街
洛阳市瀍河区的勒马听风街,拥有全洛阳最好听的街名。街巷拐角处有古槐,枝叶苍翠。
据老住户说,早年的勒马听风街是一条环形街道,临近瀍河,河畔有勒马听风亭、勒马听风庙,供奉关公。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命人在瀍河西岸修建阅兵台——九龙台,指挥操练兵马。公元200年,关羽被迫降曹。曹操爱才,以礼相待,想将关羽收归己用。奈何关羽人在曹营心在汉,非但不肯背叛刘备,反而在瀍河东岸勒马听风,刺探曹营军情。
话虽如此,关羽并不忘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三国志》记载,曹操攻打袁绍时,关羽斩杀颜良,替曹军解围;《三国演义》里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感念旧情,放曹操逃命,还了恩公一份大礼。
旧时,勒马听风庙香火旺盛;九龙台壮观气派,台上有戏楼、大殿。民国时期,九龙台一带沦为乱坟岗。洛阳解放后,损毁严重的九龙台被拆除。20世纪50年代,勒马听风庙也被拆除,但小巷中至今仍流传着三国的传说。
曹魏大墓
曹魏定都洛阳,首阳陵、高平陵等曹魏帝陵以及三国名将曹休之墓皆在洛阳。
首阳陵是魏文帝曹丕的皇陵,大致位于汉魏洛阳城东首阳山南麓(今偃师区境内)。
高平陵是魏明帝曹叡的陵寝。公元249年,权臣曹爽随魏主曹芳到高平陵祭祀,老臣司马懿趁机发动兵变,掌控朝政,史称“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改变了三国时局,影响深远。曹魏政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埋下了伏笔。
曹魏崇尚薄葬,陵墓“不封不树”,帝陵具体位置不易探定。《水经注》记载,洛阳城南大石山“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大石山就是洛阳城南的万安山。今万安山下寇店镇西朱村有两座曹魏大墓,考古专家认为,其一葬有曹叡幼女,另一座应是高平陵。
洛水
三国时期既有金戈铁马的悲壮豪情,亦有光耀千古的锦绣文章。有道是“汉魏文章半洛阳”,曹氏三杰、建安七子、才女蔡文姬等都曾在洛阳留下不朽名篇,其中曹植的《洛神赋》尤为出色,东晋画家顾恺之曾据此赋画《洛神赋图》。
曹植乃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字子建,文采非凡。南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有云:“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公元222年,曹植来洛觐见曹丕,东返封地途中在洛河边休息,恍惚间见洛神“凌波微步”,遂作《洛神赋》。
相传,洛神是伏羲氏之女,溺于洛水,化为女神,人唤宓妃;其原型之一是曹丕的妻子甄氏。曹植爱慕过嫂嫂甄氏,听闻甄氏去世,黯然神伤。他的赋原名《感甄赋》,后来,魏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洛神倩影已难觅,但漫步洛水两岸,仍可感受曹植当年吹过的风。
画外音
走投无路的宦官
小平津关北据黄河,背靠洛城,是东汉时期的洛阳北门户,在今孟津区会盟镇花园村北一带。旧时,此地曾有花园渡口,后因黄河改道,村落迁至邙山脚下,老花园村成了一片河滩。“万里黄河孟津蓝”,夏日常有人在河堤上纳凉。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大宦官张让投河之地。
《后汉书》记载,张让乃汉灵帝在位时期的宫中“十常侍”之一,骄纵贪婪。灵帝对其极宠信,常说“张常侍是我父”。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外戚何进扶持皇子刘辩登基,是为汉少帝。何进乃屠户出身,有勇无谋。他采纳袁绍的建议,密令董卓来洛诛杀宦官。张让等人先行一步,将何进骗入宫中,斩杀于嘉德殿前。
袁绍带兵入宫,见宦官就杀。张让带着汉少帝北逃。行至小平津时,追兵赶到,张让投河自尽。
消失的平乐观
孟津区平乐镇“平乐正骨”天下闻名。“平乐”二字,源自汉魏时期的平乐观。
平乐观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本是皇家观礼、阅兵及观赏百戏等表演的高台场地;台下有馆,用以宴乐。曹植《名都篇》有云:“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可见曹魏贵族青年常在平乐观开怀畅饮。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整修宫室,在平乐观旧地营建平乐园。据西晋名士陆机《洛阳记》记载:“平乐园,魏明帝造,即平乐观之地也。”
隋末瓦岗军起义,平乐园被夷为平地,平乐园的传说却留在了李白的名诗《将进酒》里:“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待到明清时期,这一带形成了一个大型集镇,名唤平乐保(寨)。
据地理学家倪锡英《洛阳》一书描述,民国时期的平乐村犹如一座小城,有四个城门,土城上设碉堡,以防范匪盗。如今国泰民安,平乐镇繁荣安定,终得“平乐”。
乐不思蜀的刘阿斗
三分归晋,天下一统。蜀后主刘禅、吴末帝孙皓都是在洛阳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
刘禅是刘备之子,小名阿斗。刘备去世后,刘禅在成都继位,诸葛亮北伐时所写的《出师表》就是劝诫他的。无奈刘禅庸碌,乃“扶不起的阿斗”。最终曹魏灭蜀,刘禅被软禁到洛阳。当时魏国大权已被司马氏把持。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赐其锦衣玉食,常唤其入宫陪酒。刘禅不以为耻,乐不思蜀。公元271年,刘禅在洛阳寿终正寝,被葬在汉魏洛阳城金墉城一带,在今白马寺镇翟泉村东。金墉城俗唤“阿斗小城”。村民说,20世纪60年代,当地尚有高约数米的大冢,人称“阿斗坟”,可惜如今已隐于平畴沃野,几不可寻。(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文 曾宪平 张广英 张丽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