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踩油门”冲进阿根廷,已成第三大进口源

中国汽车正“踩着油门”冲进南美市场。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已成为阿根廷第三大进口源,紧追巴西和墨西哥。

图片

根据阿根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五个月,汽车成了阿根廷进口的“头牌”,5月同比暴涨160%,总金额19.4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7.6%。巴西和墨西哥靠着南共市和双边协定,免关税、免统计费,优势大得开挂,所以占进口车大头,分别为80%和5.17%。中国车硬是凭技术优势和性价比,占了5.12%的份额,挤到第三,差点追平墨西哥。德国、日本、法国这些老牌车企,只能跟在后头吃灰。

米莱政府的“休克疗法”让阿根廷经济像坐过山车,但其推出的允许个人进口新车和二手车的决定等于把汽车市场的“门”彻底踹开了。

不仅如此,政府还给电动和混动车开了“绿灯”:每年5万辆FOB价不超过1.6万美元的车型,免关税。条件是得有400公斤重、20马力以上、续航超80公里。

可即便免了关税,这些车到市场还是得卖32000美元上下。Abecb咨询公司算了笔账:今年初,政府砍了20%的内税(4100-7500万比索的车型),高价车(超7500万比索)的内税也从35%降到18%,加上汇率对进口有利,让进口车价格直线跳水,中国车抓住了这波红利。

阿根廷是拉美第四大汽车市场,过去靠巴西、墨西哥“喂饱”。现在中国车杀进来,像是给市场扔了颗“手雷”。《金融时报》分析:中国车企在全球“狂飙”,2024年出口量已超日本,成了全球第一。阿根廷这波开放,恰好给中国车开了 “快车道”。比亚迪奇瑞这些品牌,不仅价格亲民,还带着电动车技术的“王炸”,对欧美车企形成“降维打击”。

可这“快车道”也有“路障”。《卫报》点出:米莱的亲美路线让阿根廷在美中博弈间“走钢丝”。中国车企在阿根廷建厂、扩产,带来的投资和就业是实打实的甜头,可美国和欧盟却盯着呢,生怕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力“超车”。巴西《圣保罗页报》更提醒:南共市内部对中国的低关税政策争议不断,巴西、乌拉圭担心中国车“挤占”本地市场,区域贸易平衡可能被打破。

全球南方国家也看得眼热。印度《经济时报》评论:中国车在阿根廷的成功,可能激励智利、秘鲁等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可这也让美国坐不住了,如果让中国车要站稳脚跟,那么影响力的天平不得更加倾斜。

“中国汽车飙车阿根廷咋这么猛?《布宜诺斯艾利斯时报》点破:中国车便宜、性价比高,像比亚迪Song,在中国才1万美元,SUV混动款在阿根廷卖32000到34000美元,价格直接“秒杀”欧美品牌。更别提中国车企在电动和混动技术上的“黑科技”,正对阿根廷消费者的胃口。

可这“便宜”背后,其实也藏着不小的坑,一辆1万美元的车,运到阿根廷,加上35%关税、21%增值税、11%所得税,还有运费、保险、操作费,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得27145美元,到了科尔多瓦更是28695美元,翻了快3倍。

对阿根廷老百姓来说,中国车是“香饽饽”,但进口成本高得像“拦路虎”。有些消费者直呼:买中国车的价格还不如买巴西车。可巴西、墨西哥的车虽便宜,技术上却没中国车“时髦”,尤其电动和混动车,消费者越来越挑剔。

《美洲新闻》警告:这政策短期能拉动消费,长远却可能让本地车企“翻车”。阿根廷的汽车工业本就靠保护政策活着,开放进口等于“拆墙”,本地厂商怕是要叫苦连天。

中国汽车在阿根廷的的这场“狂飙”能跑多远?米莱的开放政策像给市场装了个“涡轮增压”,中国车抓住了风口,消费者得了实惠。可高昂的进口成本、南共市的内部扯皮、还有美中博弈的“暗流”,都像赛道上的“弯道”。中国车企在拉美“加速”,可能让美国和欧盟“急刹车”,所以阿根廷这“赛车场”恐怕还是要热闹好一阵。

| 综合报道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