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驻地当家乡、视人民如亲人,是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文山边境管理支队郎恒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李宗应始终如一的执着信念。
2016年8月,李宗应到郎恒边境派出所任副教导员。他利用两个月时间,走遍了辖区5800多户人家,土坯木棚的住房、衣衫单薄的妇孺等景象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将乡亲们的困境发到网上,通过网络汇聚爱心。辖区农大姐接到李宗应送来的新衣时,小心翼翼地叠好,珍重地说:“留着过年穿才喜庆呢。”这份朴实的珍重,让李宗应决定在派出所户籍室旁辟出一间“初心小屋”,在门上贴上“取物无需留名”字样,让爱心物资自由流转。
自那以后,李宗应陆续组织民警发起爱心募捐230余次,在他的努力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包裹不断涌向壮乡深山。9年来,“初心小屋”流转爱心物资34万余件,总价值350万余元。
“初心小屋”的另一侧,是壮族乡亲们的回赠。2021年6月9日,壮族乡亲们敲锣打鼓送来一幅4.4米长的“壮乡百家绣”,上面是乡亲们亲手绣成的“郎恒边境派出所”7个大字,还有100个被该所帮扶过的乡亲的姓名。送来刺绣的农大姐对李宗应说:“这是我们送给壮乡最亲近的人的礼物。”
说到“亲近”,送来刺绣的小春(化名)深有感触。小春幼年失母,父亲常年在外务工,2017年,11岁的她学业濒临中断。李宗应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方联系为她争取到9000元助学金和价值万元的爱心物资,还自掏腰包悄悄为她垫付了学杂费。自此,小春重拾书本,李宗应则多了个“女儿”。
小春所在的学校也悄然改变。2018年,郎恒边境派出所协调昆明市、富宁县的两家服装公司,为辖区6000余名师生捐赠了崭新的校服;2019年又引进“暖流教室”,为学校安装了价值50余万元的教学设备、文体器材,教室里还增添了乐器、图书,让孩子们的世界更加精彩。
2020年初,疫情阻断了辖区青壮年的外出务工之路。看到乡亲们枯坐门前“数日子”,李宗应忧心忡忡。他组织民警多方协调争取产业支持,邀请专家逐村踏勘,养猪、养蚕、种水果等产业培训逐步在5个村委会铺开,沉寂的山乡又变得热闹起来。如今,这个偏僻的乡村已孵化出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有效增加了乡亲们的收入。
产业发展的同时,平安法治更要跟上步伐。2019年,郎恒边境派出所把街面广场改造为法治文化广场,经常性开展法治讲座和普法宣传。为了让壮族乡亲听得懂,实现法治宣传全覆盖,2023年7月,李宗应与村委会商量决定,组建由壮族妇女组成的女子义警队,将常用法律规范创新编写到壮族山歌中进行传唱,让“普法山歌”唱响壮乡。2024年,该所辖区实现了“零发案”村组占比92%的平安局面。
9年来,李宗应与同事一起奔走在乡亲们需要的地方,有效解决了“穿衣”难题、改善了上学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产业发展,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这正是李宗应追求的初心使命,他说:“常年驻守边疆,边疆就是家乡,乡亲就是亲人。家乡和亲人变好了,我就更幸福了。”(云南日报 记者邓清文 通讯员黄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