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变变!小麦秸秆化身秧苗“生态摇篮”

曾经让人头疼的废弃秸秆,如今在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苴镇街道)虹元村实现了“华丽转身”。经过高温发酵灭菌、精细揉丝和铺网针刺等工艺,这些昔日的“负担”被加工成一张张厚实平整的“非织造秸秆毯”,正成为助力该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图片

面对秸秆离田后“光堵不疏”带来的禁烧压力日益增大问题,虹元村党总支书记张亚军深感寻求秸秆有效出路的重要性。“我们一直想把秸秆真正利用起来。”张亚军告诉记者,当得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有一项秸秆毯项目后,他们全力以赴争取,顺利将其引入本村。如今,村内秸秆毯生产线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图片

经严格处理后形成的非织造秸秆毯,具备独特三维网状结构,拥有孔隙度可调、机械性能优良和成本低廉等优势。水稻育秧环节,传统方法每亩需取土200多斤,费时费力。而将非织造秸秆毯直接铺在秧盘底部作基质,可以简化育秧流程。其良好透气性增强秧苗根系盘结力,移栽后缓苗期短,腐烂后还能滋养作物。相比传统营养土育秧,每亩节本增效50元以上,且避免破坏土壤耕层。在田间覆盖上,秸秆毯能抵御极端天气,高温时可使土壤降温4℃,还有保湿、抑草的功效,解决了散状秸秆覆盖封闭性差、易被吹散、易带病原菌和杂草种子、易引发火灾等诸多问题。

从经济效益看,张亚军算了一笔账,虹元村秸秆毯生产线日产量近2吨,预计秸秆毯每吨效益1500元,为村集体开拓了可持续增收渠道。目前,虹元村正携手江苏省农科院与县农业农村局,积极推广这项绿色创新成果。从田间废弃秸秆到“金毯”,这项技术不仅有效化解了秸秆禁烧难题,更铺就了一条变废为宝、助农增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如东发布

编辑、制作:郭凌慧

审稿:周雨霁

审核:曹雯雯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