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好大胆啊,这些也敢说!

图片

李蓓的反思文章刷屏了,我读了几遍,感触很深,最深的下面一段话:

过去两年,从政策建议到政策文件,从政策文件到政策被真正有力度执行,每一步,落地的比例都大幅下降。即便落地执行,政策方向持续的时间也显著变短,且不确定。

图片

最典型的例子,两会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记者会明确表示:“楼市股市是经济运行的重要“风向标”,房地产是老百姓资产最大的一部分。楼市股市稳住了,就可以释放财富效应,也可以更好地提振消费,更好地促进价格温和回升。”

一开始,政策态度非常鲜明,很像是为2025年大力收储做好了准备。

所以,如果这一政策能落地,二手房价格已经企稳,财富效应带动其它消费,大概率通缩已经改善,外资已经回流顺周期蓝筹,小微盘已经歇菜。

但最终的结果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落地,我们统计下来还是只有几百亿的规模。于是二手房价格依然稳步下跌,财富效应依然为负。

其实这种政策的滞涩性,我在2023年直播的时候已经讲过很多次。

图片

两年了,但是PPT里说的弊端,到现在都没有得到改善。

而最终,李蓓也正是栽倒在这一点上了。

所以,这种趋势很可能是一种长期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李蓓给出了两种投资组合:

图片

A:大几千亿市值的细分品类消费股+ 10PB的机器人概念股票(其实是壁垒不高毛利不高的制造业)+ 100多倍PE的中证2000或者更贵更小的一篮子。

B: 0.3PB3PE的建筑央企+ 1000多亿销售,新推盘净利率8%,市值只有100多亿的地产央企+行业底部竞争优势不断巩固,份额不断扩张,净利率依然有6%PE 5倍,PB 0.5 倍的全球建材龙头+ 6PE左右,股息大于6%的低成本资源龙头篮子。

总结一下就是,A是资本风口、高风险高收益,是激进的人最喜欢的。

B则需要耐心、要能够等待,要能够熬下去,因为不会暴涨,但也很难暴跌,但拉长时间维度,等经济走出铜锁,则很可能会出现510倍回报。直白点说,类似于价值投资。

所以,选择A的多是末尾淘汰制的基金经理。选择B的,则多是给你读小学的孩子准备教育基金,投资后不能动,10年后小孩读大学用的家庭。

说实话,虽然我并不认可她的B组合的选筹内容,但她的思路是对的。

那就是,拉长时间,追求高股息或分红,用复利的力量,带动资产的安全升值和回报。这就是在此后510年内,每个家庭的主要选择。

说白了就是安全+时间+复利。

安全的底线是,决不能出现本金的亏损,所以决不能出现财富收益负增长,每一次的负收益,都将极大拉低总体收益率,太伤家庭元气。

举个例子:

图片

这是从1964年到2024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和标普500指数的收益图。

从年均增长率看,伯克希尔是19.9%;标普50010.4%,差了将近10%

这样看,伯克希尔其实也很一般,只比指数高了10%而已。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总收益。

1964年至2024年,伯克希尔的总收益是5,502,284%5.5万倍!

但标普50039054%,只有390倍。


这样看太绕了,那我们具象一下:

100美元,

如果你在60年前买了伯克希尔,那么这100美元现在值550万。

但如果你买了标普500,增长的是390倍,那么这100美元现在值3900039


巨大的收益差,来源于,标普500的巨大波动性导致了很多负增长,而每一个负增长都在拉低整体收益率。

但巴菲特绝不会让自己出现负增长,或者出现负增长时及时止损。所以,哪怕收益率低到2.8%,只要是正的收益。

于是,时间+复利+正回报=巴菲特

对于家庭来说,如何做到这一点,

时间+复利+每年4%-7%的红利收益=家庭资产压舱石

这就是每一个家庭要用20%-30%的资产,做的配置组合:用来穿透经济周期,穿透收入下行,坐实孩子教育金,坐实自己的养老金。

但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些,普通人为什么做不成巴菲特?

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普通人无法对抗时间。

没有办法,这是人的劣根性决定的,比如说追涨杀跌,比如说恐慌。

所以,对抗人性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决定权交出去,交给你信任的人、机构,自己只拿收益。

但就算是这些,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所以,赚钱这件事,本来就是少数人的事,大多数的人都是陪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