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市场等待包工头揽工的日结工;
下班路上街道两边凑一堆玩牌的老头儿;
早上公园里随时随地就能凑一局的老人。
打牌这件事天生具有魔力和灵活性,不限时间地点和人群,不需要刻意组局,三五人就能玩得不亦乐乎;
这真的是成本很低的精神消费了。
于是,我就想到了白酒。
打牌背后人的心理需求
打牌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
无聊是一种常态,无聊的时候人喜欢聚众、八卦、看热闹,打牌和喝酒也是打发无聊的一种方式。
在等待包工头揽工的时候,结果是不确定的,今天能不能赚到钱还是未知数,除了等待没有任何办法;
于是,聚众打牌是成本最低的打发时间的方式。
打牌还能提供类似精神鸦片的作用。
人在打牌的过程中可以暂时忘记当下的生活压力,并在赢得牌局的时候获得自我认可。
人是不自主的,生活是无常的。
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扑克麻将,给人提供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在牌桌上谁都可以通过自我努力赢得牌局,这里没有上下级关系和身份歧视,这种感觉是普通人所需要的。
看电影K歌还得花钱,读书看报书法绘画这类精神消费的门槛更高,这样一对比,打牌真的是性价比很高的精神消费了。
打牌背后的心理因素可以类比短剧。
我原来理解不了为什么那些老掉牙的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剧情会有那么多人付费,为什么这些一眼假的摆拍剧情会有那么多人相信;
后来听做微短剧的人讲到微短剧的很多付费人群是酒店服务员和外卖小哥。
真实的生活太苦了没有解脱的渠道,就在微短剧的虚幻世界里暂时性放空一下吧;再加上微短剧紧凑的剧情和不断设置的悬疑,让你欲罢不能;
于是当你解锁一个章节充值1块钱的时候,上百万人重复跟你一样的动作,于是微短剧的市场规模水涨船高;
这种多巴胺驱动的“爽感流水线”,使得2024年短剧行业的市场规模竟然超过了电影票房。
不得不承认,马斯洛需求理论,才是永远滴神。
喝酒背后的心理因素
最近了解到一种习俗,叫做早酒。
码头工人夜间搬运货物筋疲力竭,下班吃早饭的时候喝点高度白酒,才能解乏好好睡一觉;
来几两52度以上的散装白酒,再配点牛杂锅和碱水面,这些我们认为高糖高脂的不健康的饮食,却是体力劳动者所需要的。
小时候老家小卖部里有成桶的散装白酒,2毛钱一酒端,老人从地里干活回来先去小卖部打一酒端白酒,什么配菜也没有,就在小卖部里一饮而尽。
现在长大了,我甚至怀疑那酒可能都不是纯粮酿的酒,而是用酒精勾调的;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夏天地里种庄稼又热又累,又没钱买好酒,两毛钱一端的白酒,既解乏,也能让人在酒精上头的时候暂时忘记生活的劳累。
酒在这里发挥的作用,跟前文提到的打牌的作用是相似的。
下图是豆包生成的早酒的照片,是市井生活的岁月静好;真实的生活没有这样的体面和干净,人是疲惫的,顾不得身上的整洁。
打牌和白酒还有社交属性,且白酒的社交属性强过打牌。
之前写文章跟大家分享过老舍对于打牌的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从第九圈上起,大家的语声和牌声比以前加高了一倍。
礼貌、文化、身分、教育,都似乎不再与他们相干,或者向来就没和他们发生过关系。
越到夜静人稀,他们越粗暴,把细心全放在牌张的调动上。他们用最粗暴的语气索要一个最小的筹码。
他们的脸上失去那层温和的笑意,眼中射出些贼光,目留着别人的手而掩饰自己的心情变化。
都说股市是人性的放大器,其实打牌也是如此,喝酒也是如此;股市、白酒和打牌不会消失,因为人性自古至今从未改变过;我们不懂商业的逻辑,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懂人性。
球点赞
球分享
球推荐
你们点点“分享”,给小北充点儿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