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之锤”:美国B-2对伊朗核设施实施精准打击与地区局势走向
华语智库
2025-06-24 08:02
发布于北京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安全政策专业委员会旗下官方账号
作者:徐秉君(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白宫幕僚长苏西·威尔斯、联合 Chiefs 联合主席空军丹·凯恩将军、副总统 J.D. 范斯和国务卿马可·鲁比奥于 2025 年 6 月 21 日在伊朗袭击期间在白宫
战
情室。白宫照片
据外媒报道,
6月21日至22日,一场代号
“
午夜之锤
”
的军事行动震动中东——美国空军出动7架B-2
“
幽灵
”
隐形轰炸机,配合俄亥俄级核潜艇发射的
“
战斧
”
巡航导弹,对伊朗福尔多、纳坦兹、伊斯法罕三大核设施实施了
“
历史性打击
”
。这是美国首次实战使用GBU-57/B
“
大型穿甲弹
”
(MOP)钻地炸弹,也是
B-2轰炸机
自1999年科索沃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打击行动。此次行动不仅是美伊核博弈的关键转折点,更折射出全球战略打击能力的新形态与中东地缘格局的深层震荡
。
密西西比州怀特曼空军基地第 13 轰炸机中队第 509 轰炸机联队的一架 B-
2 Spirit 准备在堪萨斯州南部上空执行夜间空中加油任务期间由印第安纳州格里森空军预备役基地第 434 空中加油联队的 KC-135R 同温层加油机进行加油。美国空军照片
一、
核威慑失效下的
“
最后一击
”
伊朗的核计划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潜在的核威慑能力引发了美国及其盟友的高度警惕。尽管伊朗坚称其核计划出于和平目的,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怀疑伊朗有发展核武器的意图。多年来,国际社会通过外交途径、经济制裁等多种手段试图遏制伊朗的核计划发展,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以色列更是将伊朗视为其地区安全的重大威胁,早在此次美国行动之前,就已经单独对伊朗的核设施实施了多轮空袭,代号
“
狮子
的力量
”
,试图削弱伊朗的核能力。然而,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伊朗核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在这种背景下,
“
午夜之锤
”
行动成为了美国眼中所谓的
“
最后一击
”
。美国声称伊朗的核计划已经对其国家安全、以色列的生存以及中东地区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采取军事手段进行干预。从美国的视角来看,此次行动是基于对伊朗核计划发展的担忧以及对地区安全形势的评估所做出的决策。
美国的战略意图亦十分明确:其一,通过“外科手术式打击”彻底瘫痪伊朗核基础设施,将其核计划倒退至少10年;其二,向中东盟友(如以色列、沙特)展示“美国承诺的可靠性”,抵消伊朗代理人(真主党、胡塞武装)扩张带来的战略压力;其三,为特朗普政府争取外交筹码——在2025年大选年中,“强硬对抗伊朗”的姿态有助于巩固保守派支持
然而,这种以军事打击为手段的
“
最后一击
”
策略背后存在着诸多争议。一方面,军事行动可能会引发伊朗的强烈报复,导致地区局势进一步升级,甚至可能演变成一场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另一方面,军事打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根源,反而可能加剧伊朗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其更加坚定地发展核技术以维护自身的安全。此外,美国单方面的军事行动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担忧,许多国家质疑美国是否在没有充分证据和国际共识的情况下,擅自采取了军事行动,这可能会对国际秩序和全球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五角大楼在今天的简报会上发布的有关午夜之锤行动细节的图表。 国防部
二、隐形打击与多域协同的战术行动
“
午夜之锤
”
行动的战术设计体现了美军
“
全球快速打击
”
(Prompt Global Strike)理念的最新实践,其核心是
“
隐形突防+精准穿透+多域协同
”
。
·
隐形突防:B-2的
“
欺骗式
”
远程奔袭
。
B-2
“
幽灵
”
隐形轰炸机作为美国空军的核心力量之一,在此次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7架B-2轰炸机从美国本土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采取“真假两路”的欺骗战术:部分战机向西飞抵太平洋,通过公开的空中加油轨迹释放“威慑亚太”的假信号;主力机群则以“静默通信”模式向东穿越北极航线,经冰岛、地中海进入伊朗领空。这种“声东击西”的策略成功规避了伊朗与俄罗斯的卫星监控——行动期间,开源情报社区未捕捉到B-2的实际航向,直至炸弹投下前数小时,伊朗防空系统仍未启动预警
。
·
精准穿透:GBU-57/B MOP的
“
地下杀手
”。
B-2的每架战机携带2枚GBU-57/B MOP钻地
炸
弹——这种30,000磅(约13.6吨)的巨型炸弹,弹体由300M钢制成,可穿透200英尺(约61米)的钢筋混凝土或100英尺(约30米)的山岩。其采用
“
延时引信
”
技术,首枚炸弹炸开表层防护后,次枚炸弹可直接钻入地下设施内部引爆
。
行动中,14枚MOP全部命中福尔多与纳坦兹的关键目标:卫星图像显示,福尔多地下综合体上方的山脊出现多个直径5.5米的弹坑,隧道入口被爆炸引发的山体滑坡完全堵塞;纳坦兹地下设施顶部的土层被击穿,表层建筑损毁率超80%。美国防部评估称,
“
所有弹药均击中预定目标,福尔多的核浓缩能力已被
‘
物理性抹除
’”。
2025 年 6 月 22 日,空袭后福尔多山脊上的孔洞和弹坑特写。 卫星图像 ©2025 Maxar Technologies
·
多域协同:从太空到海底的
“
体系化作战
”。
此次行动绝非单一平台的
“
孤军奋战
”
,而是涵盖空、天、海、网的体系化作战
:
一是
太空支援:
美国国家侦察局(NRO)的
“
锁眼
”
(KH-11)光学卫星与
“
入侵者
”
(NROL-108)雷达卫星持续监控伊朗核设施,提供厘米级精度的目标坐标;
二是
电子压制:
EA-18G
“
咆哮者
”
电子战机与F-35A
“
闪电II
”
隐形战机前出,使用AGM-88E
“
先进反辐射导弹
”
(AARGM)摧毁伊朗雷达站,确保B-2进入
“
无威胁空域
”;
三是
海上配合:
俄亥俄级核潜艇(SSGN)在波斯湾发射20余枚
“
战斧
”
巡航导弹,打击伊斯法罕的地表设施,与B-2的钻地打击形成
“
上下夹击
”。
四是
后勤保障:
KC-135R加油机提供18小时连续空中加油,确保B-2完成1.2万公里的往返航程
。
对此,
美国空军参谋长丹·凯恩将军坦言:
“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复杂的联合打击行动之一,从卫星到潜艇,每个环节的误差必须控制在秒级
。”
三、
“
摧毁
”
还是
“
延缓
”
?
打击效果存疑
尽管美方宣称
“
伊朗核能力被严重削弱
”
,但实际效果仍存在争议。
从公开信息看,三大核设施均遭重创:
·
福尔多:
作为伊朗最隐蔽的铀浓缩中心(位于库姆附近山体中),其地下2层的离心机阵列被MOP直接命中,隧道入口被山体滑坡封闭,短期内无法恢复运营;
·
纳坦兹:
地表建筑与部分地下设施损毁,IAEA此前监测到的60%丰度铀浓缩活动已完全停止;
·
伊斯法罕:
作为铀转化工厂(将铀矿石转化为六氟化铀气体),其关键生产线被“战斧”导弹摧毁,短期内无法为福尔多提供原料。
但
“
摧毁
”
与
“
彻底消灭
”
仍有差距。卫星图像显示,福尔多的主山体仅部分受损,未被完全炸塌;伊朗可能提前将部分离心机转移至未被打击的子隧道。此外,伊朗核计划的
“
分散化
”
特征(多个备用设施)使其具备一定的恢复能力——2010年
“
震网
”
病毒攻击后,伊朗用2年时间便重建了纳坦兹的离心机阵列。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打击暴露了美国
“
外科手术式打击
”
的局限性:对于高度分散、深度隐蔽的核设施,单一行动难以实现
“
永久性摧毁
”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行动后宣称:
“
美国的炸弹可以破坏设施,但无法摧毁伊朗的核技术知识。
”
Maxar Technologies 提供的卫星图像显示,6 月 22 日美国空袭后,伊朗的 Fordo 浓缩设施遭到破坏。(Maxar Technologies 通过美联社)
四、
冲突升级与战略博弈的新变量
“
午夜之锤
”
并非终点,而是中东局势
“
高危期
”
的开始。未来可能的走向包括:
1.
伊朗的
“
有限报复
”
与代理人战争扩大
。
伊朗直接军事反击美国的
能力有限,即使军事反击也只能是“有限报复”,
但伊朗更可能通过代理人实施
“
非对称报复
”
:
一是
胡塞武装:
恢复对红海商船(尤其是美国关联船只)的袭击,威胁全球12%的石油运输通道;
二是
真主党:
向以色列北部发射火箭弹,迫使其分散兵力;
三是
伊拉克什叶派武装:
攻击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基地(如阿萨德空军基地),制造
“
低强度消耗
”
。
但
美国已提前布局应对:将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的大型飞机转移至阿联酋,并在波斯湾部署
“
卡尔文森
”
号与
“
尼米兹
”
号双航母打击群,红海部署2艘
“
阿利·伯克
”
级驱逐舰,地中海部署5艘反导驱逐舰,形成
“
环形防御圈
”
。
2. 核不扩散机制的
“
信任危机
”
此次行动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体系构成冲击。美国以
“
预防性打击
”
为由绕过联合国授权,开了
“
军事解决核问题
”
的先例,可能刺激其他国家(如沙特、土耳其)加速
“
核选项
”
布局——沙特已公开表示
“
伊朗有核则沙特必有核
”
。
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分裂:以色列、沙特等美国盟友称
“
行动必要
”
;欧盟呼吁
“
克制
”
,但未明确谴责;俄罗斯则指责美国
“
破坏地区稳定
”
,并宣布向伊朗提供S-400防空系统升级套件
。
3. 美国
内部分裂与
中东战略的悖论
特朗普总统决定
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空袭
后
,立即引起了国会民主党人的谴责,但初步得到了主要共和党人的支持,他们认为此举是必要的。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罗杰·威克尔(Roger Wicker)在一份声明中说。
“
我们现在面临着非常严肃的选择,为我们的公民和盟友提供安全,为中东提供稳定。
”
众议院军事委员会
阿拉巴马州共和党主席迈克·罗杰斯(Mike Rogers)表示,特朗普
“
做出了打击伊朗核设施的正确决定
”。
但
民主党对手、高级成员、华盛顿州民主党众议员亚当·史密斯在一份声明中说:
“
参与直接冲突将美国在中东的军人和军事基地直接置于伊朗及其众多代理人的瞄准目标之下。
“
行动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紧张局势,破坏该地区的稳定,并将美国拖入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战争。
”
参议院军事委员会高级成员杰克·里德 称这一决定是“特朗普总统的一场豪赌,目前还没有人知道它是否会得到回报”。
特朗普政府宣称
“
不寻求长期战争
”
,但其行动本质是
“
以战促和
”
——通过军事压力迫使伊朗回到谈判桌,接受更严格的核限制条款。然而,伊朗的
“
抵抗意识形态
”
使其难以妥协:哈梅内伊已明确表示
“
不会因轰炸放弃核权利
”
,并要求美国先解除所有制裁。
从趋势
看,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矛盾将更突出:一方面,其需要集中资源应对
“
大国竞争
”
,希望减少中东投入;另一方面,伊朗的核进展与代理人扩张迫使美国不得不
“
深度介入
”
。这种
“
收缩
”
与
“
强化
”
的矛盾,可能导致美国在中东陷入
“
越打击、越动荡
”
的循环
。
结语:军事胜利背后的战略隐忧
“
午夜之锤
”
行动展现了美国隐形战略打击能力的巅峰水平,但其效果更多是
“
战术成功
”
而非
“
战略胜利
”
。伊朗核问题的根源在于地缘矛盾与安全困境——伊朗视核能力为
“
政权生存保障
”
,美国则将其视为
“
地区霸权威胁
”
。单纯的军事打击无法消除双方的根本分歧,反而可能激化对立。
未来,中东局势的走向将取决于三个变量:伊朗报复的力度与方式、美国国内政治(2025年大选对中东政策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斡旋的有效性。若冲突持续升级,霍尔木兹海峡的
“
石油阀门
”
可能被关闭,全球能源市场将面临剧烈震荡;若各方能在
“
打谈结合
”
中找到平衡点,或许能为核问题的政治解决争取空间。但无论如何,
“
午夜之锤
”
已在中东的战略棋盘上投下重子,其涟漪效应持续
多长时间有待后续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