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研报指出,2025 年将成为中国创新药行业爆发式增长元年,受三大核心因素驱动,行业将进入至少 3 年的上行周期。创新药重磅 BD 交易不断落地且首付款屡创新高;头部企业将于 2025 年实现扭亏,行业盈利拐点显现;国内创新药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该行预测,2030 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将突破 2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4.1%。
在此背景下,2025 年国产创新药出海热潮涌动。6 月 23 日,多次与制药巨头合作的 Biotech 企业和铂医药,再次达成重磅交易,与大塚制药建立全球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 BCMAxCD3 双特异性 T 细胞衔接器 HBM7020 的开发,合作总金额最高达 6.7 亿美元。
图源:和铂医药
6.7 亿美元战略合作:中国 BD “顶流” 再掀出海浪潮
Guide View
根据协议,大塚获授权在全球范围(大中华区除外)开发、制造及商业化 HBM7020 。和铂医药有权获得 4700 万美元的首期及近期付款,若达成特定开发及商业化里程碑,还可获得高达 6.23 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净销售额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HBM7020 是基于和铂医药全人源 HBICE® 双抗技术及 Harbour Mice® 平台研发的 BCMAxCD3 双特异性抗体。它能靶向细胞表面的 BCMA 和 CD3,交联目标细胞与 T 细胞,激活 T 细胞杀伤目标细胞。其通过设计两个抗 BCMA 结合位点实现精准靶向,单价优化的 CD3 活性降低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发生风险,在免疫学和肿瘤领域应用前景广阔,2023 年 8 月已获批在中国开展癌症 I 期临床试验。
图源:和铂医药
在 BCMAxCD3 双抗领域,国内外企业纷纷布局。全球已有强生特立妥单抗、辉瑞埃纳妥单抗和再生元 Linvoseltamab 三款药物上市;国内百济神州/安进的Pavurutamab、山东新时代药业的F182112、康诺亚的CM336、岸迈生物的EMB-06等等多款药物处于 I 期或 II 期临床阶段。
大塚制药总裁 Makoto Inoue 表示,公司正在借助子公司Visterra的抗体药物平台以及子公司Jnana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拓展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发管线。HBM7020 有望在相关疾病治疗中发挥显著疗效,助力公司在该领域造福病患。
图源:大塚制药
BD 引擎驱动市值跃迁:和铂与中国创新药企的资本突围战
Guide View
在全球生物科技创新版图中,中国已占据重要席位。2024 年,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外部分子中,31% 源自中国,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创新实力。而 BD模式,成为推动中国创新药企崛起、创造市值飙升神话的关键引擎。
和铂医药作为中国源头创新的典型代表,凭借 BD 战略在资本市场大放异彩。2024 年,和铂医药实现总收入约 2.74 亿元(3810 万美元),盈利约 1941 万元(270 万美元),达成连续两年盈利的佳绩。
自 2024 年 12 月起,一系列 BD 交易推动和铂医药股价持续攀升。尤其在 2025 年上半年,和铂医药两度与跨国药企(MNC)达成重磅 BD 交易。
3 月 24 日,其与阿斯利康高达 45 亿美元的 BD 合作及入股协议,直接点燃市场热情,股价一度飙升 27%。
在与阿斯利康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前,和铂医药与其早有长期合作。2022 年,和铂医药授权阿斯利康开发 Claudin18.2/CD3 双抗,获 2500 万美元预付款及 3.25 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与销售分成;2024 年,又授权一款临床前单抗项目,获 1900 万美元预付款及5.75亿美元里程碑与销售分成。
图源:阿斯利康
据医药魔方 NextPharma 全球新药数据库统计,2022 年至今,阿斯利康与 11 家中国创新药企开展 14 次 BD 合作,和铂医药凭借 3 次合作超 45 亿美元的潜在交易总额,稳坐阿斯利康中国 BD 交易榜首。此次合作较以往更深入,双方不仅拓展授权开发范畴,阿斯利康还斥资 1.05 亿美元认购和铂医药 9.15% 新发行股份,双方更将在北京共建创新中心,这无疑是对和铂医药创新能力的高度认可。
除和铂医药外,加科思和康宁杰瑞同样借助 BD 实现逆风翻盘。在过去一季度里,这三家药企港股涨幅分别达393.5%、216.5%和133.4%。
图源:加科思
2024 年,加科思营收达 1.56 亿元,同比增长 145.2%,主要得益于 KRAS G12C 抑制剂戈来雷塞和 SHP2 变构抑制剂 Sitneprotafib 的对外授权。市场对加科思预期颇高,因其核心产品戈来雷塞将于 2025 年在国内获批上市,届时将带来合作方艾力斯的里程碑付款及净销售额提成。康宁杰瑞此前因双抗产品研发遇挫,股价低迷,2024 年凭借两起 ADC 交易扭转局势。随着三项总金额超 125 亿元的 BD 合作落地,康宁杰瑞 2024 年首次实现年度盈利,股价大涨 15.46% 。
BD 模式不仅为创新药企注入资金活力,更以国际认可为背书,持续激活资本市场。
和铂医药成为 BD 王者的深层动因
Guide View
作为中国 Biotech 领域的标杆企业,和铂医药在 2025 年上半年与大塚制药的合作,使其年内 MNC 交易数量达到 2 起,这一表现对国内同类企业而言堪称罕见。其频繁达成重磅 BD 交易的核心支撑,源于全球稀缺的技术平台体系与领先的研发实力。
正如创始人王劲松博士所言,公司专有的 Harbour Mice® 与 HBICE® 技术平台,能够快速开发具备优化安全性与有效性特征的全人源双特异性抗体,而授权出海的 HBM7020 正是这一技术优势的直接体现。该药物基于和铂医药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人源 HBICE® 双抗技术及 Harbour Mice® 平台开发。
2016 年,公司通过收购荷兰 Harbour Antibodies 将 Harbour Mice® 平台纳入技术体系。这一全球稀缺的抗体平台不仅能生成经典的 H2L2 抗体,更可独家生产不含轻链的 HCAb。
图源:和铂医药
轻链缺失的特性从根本上解决了轻链错配与异源二聚化问题,使其能开发常规平台难以实现的产品 —— 既能产生高亲和力且成药性优异的抗体,又能灵活开发 2+2、1+2 等多种结构的双 / 多特异性抗体,实现双价阻断及交叉链接、聚集等多元作用机制。这种技术独特性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稀缺资源,为企业差异化管线开发与对外授权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 HBICE® 平台的应用上,和铂医药同样积累了丰富经验。以新一代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为例,其开发的 HBM7022(CLDN18.2/CD3 双靶点 TCE 双抗)于 2022 年授权给阿斯利康,创下中国 TCE 药物出海先例。这种聚焦研发环节的模式,与海外 Biotech 成长路径高度契合,区别于国内多数企业全链条布局的综合型药企梦想。
值得关注的是,Harbour Mice® 平台作为全球唯一专利覆盖全面的全人源仅重链抗体开发平台,已衍生出新一代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一体化 ADC 技术平台等 2.0 版本核心技术体系,持续产出潜在 BIC/FIC 分子。
在知识产权保护层面,和铂医药构建了覆盖全球核心市场的专利壁垒。仅 2024 年就申请专利 405 项,16 项获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296 项处于受理中。这种对创新成果的强力保护,进一步强化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辉瑞、阿斯利康等 MNC 的深度合作伙伴。
依托技术平台的强大驱动力,和铂医药的商业模式正从 “管线研发” 向 “生态构建” 转型,Harbour Mice® 平台则构成这一生态的底层基石。
在巩固肿瘤管线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和铂医药将业务边界拓展至炎症及自身免疫领域,聚焦超 200 亿美元未满足医疗需求市场。这种战略布局与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全球认可度提升趋势相呼应 —— 近年来,跨国药企通过产品授权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方式深度融入中国创新生态,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的 1.05 亿美元股权投资合作正是典型案例。
图源:和铂医药
2025 年年初至今,和铂医药通过 license-out、NewCo 等模式达成 6 笔交易,合作方向覆盖 ADC、细胞治疗、mRNA 等多元机制,展现出业务多元化拓展能力。
回溯发展历程,公司自 2022 年转型以来依托技术优势进入收获期,而这一切离不开其前瞻性的技术升级策略 —— 过去三年间,公司在原有 H2L2 与 HCAb 平台基础上,搭建起 2.0 版核心技术平台体系,同步推进 Harbour Therapeutics 与诺纳生物双轮驱动:前者专注产品开发与全球合作,后者通过 I to I™服务赋能全球生物药创新,构建起独特的商业化生态。
自 2023 年实现盈利以来,和铂医药凭借 BD 能力带来的持续收益与创新管线进展,在资本市场引发强烈关注。其发展路径表明,在生物医药行业周期变化中,依托核心技术平台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并通过生态化布局拓展价值边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结语
Guide View
综上所述,2025 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在多重因素驱动下迎来爆发,和铂医药等企业以技术平台为基、BD 模式为翼,在出海浪潮中重塑全球创新格局,印证核心技术与生态构建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正引领行业驶向新蓝海。
参考来源:
[1]公司官网/网络新闻
[2]医药魔方
[3]同写意
[4]界面新闻
[5]药时代
[6]Insight数据库
[7]阿基米德Biotech
[8]医药笔记
制作策划
策划:Whale / 审核校对:Jeff
撰写编辑:Whale / 封面图来源:网络
媒体合作 | 微信号:GuideView2021
投稿转载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参考文献如上,如对文中内容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留言讨论。如需转载,请邮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