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国】营养新知:最近23篇饮食营养相关研究的简要解读(下)

作者:王兴国


图片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

 营养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


辽宁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辽宁省营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营养师协会副会长
大连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临床营养与健康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文章来源:营养医师王兴国

已授权《临床营养网》转载


引言:
差不多每个月,我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近期发表的、饮食营养健康相关的一些重要研究的摘要进行汇总。如果读者对某一个研究感兴趣,可以按图索骥去查阅该研究论文的原文。世上本来没有可靠结论,研究文献多了,就成了可靠结论。

说明:

在正式发文献解读之前,先转一下《Science》杂志5月14日的报道,大量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考察调查(NHANES)数据的低质量论文涌现。这些论文不仅质量低下,还可能由“论文工厂”(出售论文署名权的商业实体)推动,并通过AI生成文本辅助完成,威胁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NHANES是一个公开的美国健康数据集。自2022年起,利用NHANES数据的论文数量急剧增加。目前利用美国NHANES数据库已经发表了17515篇Medline收录的论文,其中,中国学者发表了第二多的论文,高达7596篇。

这些论文通常遵循固定模式:选择一种健康状况、一个可能相关的环境或生理因素,以及特定人群(如研究65岁以上男性维生素D水平与抑郁症的关系,或18至45岁女性牙齿健康与糖尿病的关系)。这种模式像是“研究填空游戏”,通过不断替换变量生成新“发现”。许多NHANES论文选择性分析数据(如限定特定年份或年龄段),以追求统计显著性结果。

NHANES并非唯一易受滥用的数据集。其他大型健康数据集,如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同样可能被类似方式利用。

我查了一下自己之前转发的文献解读,其中有近二十篇论文来自上述数据集。因此,我们一边要学习这些论文,一边要对它们保持警惕,不能仅凭一篇论文就下结论,不能唯论文论我以后也尽量少转发来自NHANES数据集的论文。下面是Renal Failure杂志新近发表的一篇来自NHANES数据集的低质量论文(下图),来自北京某家医院:酸奶和泡菜等高活菌食物越多,则慢性肾脏病(CKD)风险越低。

图片


接上一期:
【王兴国】营养新知:最近23篇饮食营养相关研究的简要解读(上)


11
高升糖指数(GI)饮食与溃疡性结肠炎风险增加有关


《JOURNAL OF CROHNS & COLITIS》发表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等机构的前瞻性大型队列研究(下图),从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中筛选了超过12万名初始时无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病史的参与者,并通过网络问卷多次记录其日常饮食摄入,计算其平均GI和GL。在为期约10年的随访过程中,研究共记录到335例新发UC病例和133例 CD病例。


分析结果显示,膳食GI越高,未来罹患溃疡性结肠炎(UC)的风险就越高。G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UC的发病风险上升了13%;而将人群按GI从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时,GI最高组的UC发病风险比最低组高出近46%。但GI与克罗恩病的关系并不显著,两者之间未发现明显的关联。


图片





12
肌肉中NMN即使降减少85%,似乎对实验小鼠也没啥影响


烟酰胺单核苷酸(NMN)作为 NAD 的前体,能够有效提升体内 NAD 的水平,近年来被作为一种抗衰老补充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细胞内一种关键的辅因子,广泛参与调节能量代谢、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等重要生物学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 NAD 水平会逐渐下降,这被认为与衰老相关的诸多问题密切相关。

《细胞》子刊Cell Metabolism发表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小鼠实验研究(下图),通过基因敲除,破坏成年小鼠骨骼肌中的 NAD 的生物合成,将 NAD+ 水平减少了 85%,然而,小鼠模型的肌肉质量、组织完整性、收缩力和运动表现均未受影响,在分子水平上,NAD 耗竭的肌肉表现出正常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线粒体特征,以及保持正常的 DNA 甲基化水平。即使在一生中 NAD 耗竭的情况下,全身和肌肉健康标志物仍保持在正常水平。

这些结果提示,远超衰老相关的下降水平的 NAD 耗竭,并不会损害肌肉功能或加速其随衰老而出现的退化。鉴于人体内 NAD 水平随着衰老只会下降约 30%,这项研究结果对通过补充剂提高 NAD 水平来抗衰老提出了质疑。

图片



13
脱因咖啡(无因咖啡),想说爱你不容易


著名期刊Annals of Oncology发表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见后),基于超过12万名美国成年人长达36年的随访数据(一个发现34120例癌症)发现,脱因咖啡的摄入量与总体患癌风险增加无关。但从具体到特定种类的癌症,发现喝脱因咖啡与肠癌和侵袭性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降低相关,而与膀胱癌风险增加有关(非吸烟者)。


具体地说,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平均每天喝脱因咖啡0.1-0.9杯(1杯=236.56毫升)、1-1.9杯、2-2.9杯和≥3杯的人,患膀胱癌的风险分别增加30%、42%、43%和79%。在女性中没有观察到这种相关性。


研究者分析,这可能与生产脱因咖啡过程中用到的化学物二氯甲烷残留有关,二氯甲烷具有潜在致癌作用。不过,研究者也指出,不能仅凭这个研究就建议男性少喝脱因咖啡。


Zhang Y, Ma C, Zhao L, Mucci LA, Giovannucci EL. Decaffeinated 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otal and site-specific cancer. Ann Oncol.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 2025. doi:10.1016/j.annonc.2025.03.018




14
何为“不健康饮酒”


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任何程度饮酒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基于这一关键发现,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更新其指南,明确指出不存在安全饮酒量。

然而,目前多数卫生部门尚未完全采纳这一新证据,仍依据传统标准设定“建议饮酒限量”,将超限量饮酒定义为“不健康饮酒”,并将其划分为两类:危险性饮酒和酒精使用障碍。

危险性饮酒又包括“大量饮酒”和“豪饮”。前者指女性一周饮酒>7单位,或男性一周饮酒>14单位。后者(豪饮)指女性一天饮酒>3单位,男性一天饮酒>4单位。

1单位(标准饮酒单位)=12盎司啤酒(酒精度5%,一般指体积百分比)=5盎司葡萄酒(酒精度含量为12%)=1.5盎司白酒(酒精度40%)。【1盎司≈30毫升】

酒精使用障碍是一种严重损害健康和功能的适应不良的饮酒模式。诊断标准是,在过去12个月中,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所述的11项酒精使用障碍标准中的2项或2项以上。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建议使用筛查工具AUDIT-C和单一项目酒精筛查问卷(下图右)来识别“不健康饮酒”。

AUDIT-C评分范围为0~12分,评分较高表明不健康饮酒的程度较严重。女性总分≥3分,男性总分≥4分一般被视为阳性,需要进一步评估。

“单一项目酒精筛查问卷”(豪饮)有一次或多次(无论性别)被视为阳性筛查结果,需要进一步评估。

如果AUDIT-C评分≥6分,或者每月都有一次或多次“豪饮”,则属于较严重的危险性饮酒。可用11项饮酒症状自评量表(下图左)来评估是否符合“酒精使用障碍”标准。总分范围为0~11分;2或3分表示轻度饮酒症状,4或5分表示中度饮酒症状,6~11分表示重度饮酒症状。

图片



15
超加工食品吃得越多,死亡风险越高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下图),评估了超加工食品消费在8个国家中的流行病学负担,包括巴西、美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和澳大利亚。


研究发现,超加工食品的摄入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每增加10%的超加工食品摄入量,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7%。


在8个国家中,超加工食品消费导致的死亡风险存在差异,从哥伦比亚的3.9%到英国和美国的14%不等。



超加工食品,是指在已经加工过的基础上再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通常是高糖、高脂、高盐食品,长期食用会增加多种疾病风险。超加工食品是根据Nova分类定义的,涵盖多种即食产品,包括甜味零食、咸味零食、冰淇淋、含糖饮料等多种即食食品。



图片




16
确诊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后34年内中风者过半


Diabetes Care杂志发表来自阜外医院的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显著增加长期中风风险。

该研究纳入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中于1986年新诊断2型糖尿病(n=598)、糖耐量受损(n=540)和糖耐量正常(n=494)的受试者,进行了34年随访。其中,糖耐量受损人群被随机分为6年生活方式干预组(n=405)或对照组(非干预组,n=135),见下图。

结果显示,34年随访期间,2型糖尿病患者、非干预组和干预组糖耐量受损人群、糖耐量正常人群中累积中风发病率分别为65.4%、62.8%、49.8%和38.2%。校正年龄和性别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风发病率明显高于糖耐量受损人群(24.3/1000人年 vs. 18.5/1000人年)。

校正危险因素后,与糖耐量正常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非干预组和干预组糖耐量受损人群的中风风险分别增加80%、52%、33%。

文献:Stroke Incidence Evolution in People With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 34-Year Follow-up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Study. Diabetes Care, MAY 15 2025

图片



17
老年人糖尿病一定要注意低血糖的巨大危害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表社论(研究见下图),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常遭遇多重问题,多药联用,故比一般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低血糖和整体衰弱状态。

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低血糖事件,并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可能导致跌倒、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以及心血管等严重不良事件。

文章指出,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属多因素复杂影响,应注意这些方面:

1)放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水平,避免过度强化控制血糖;
2)鉴于老年群体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这可能对血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3)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优化其药物治疗方案,涵盖治疗其他共存疾病的药物选择。优先考虑安全性更高的药物以替代那些具有较高风险的药物。

图片




18
糖尿病前期,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或服用二甲双胍均可降低转化为糖尿病的风险


《柳叶刀》子刊"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发表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下图),对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结果研究(DPPOS)进行了长期随访,共涉及3234名患有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结果显示:

在长达21年的研究期间,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组的糖尿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24%、17%,中位无糖尿病生存期分别延长了3.5年和2.5年。

二甲双胍组,每日两次,每次850毫克。化生活方式干预组提供强化干预课程,旨在通过饮食和运动实现至少7%的体重减轻。

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是之前进行的一项为期3年的随机临床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使2型糖尿病发病率降低了58%,二甲双胍治疗降低了31%。上面这个研究是对DPP的长期随访研究。

图片



19
缺铁性贫血增加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近日一项美国研究显示,缺铁性贫血独立且显著地增加年轻群体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分析显示,有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39%,而且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

Gollamudi J, Al-Kindi S, Nayak 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 EJHaem. 2025 Apr 23;6(2):e70008.



20
果不其然,2岁以前生长好,青春期长更高


2025 年欧洲儿科内分泌学会与欧洲内分泌学会联合大会(2025 ESPE-ESE)上,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发现早期生长良好(2岁前)的个体往往在青春期表现出更显著的身高增长。


研究纳入了4700名个体,涵盖了从婴儿期、童年期、青春期直至成年期的纵向身高测量数据,运用QEPS模型对个体的生长曲线进行拟合。


研究指出,生命早期生长可解释约 38% 的青春期生长变化,而成年身高的差异中约 67% 可归因于早期生长。





21
心理健康有问题的青少年刷手机时间更久


《自然》子刊 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表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下图),纳入英国3340 名 11-19 岁的青少年的调查数据(16% 的参与者至少有一种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分析结果显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比同龄人多 50 分钟,他们还更有可能对社交体验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


图片





22
他故意让毒蛇咬了200次,练就百毒不侵之躯


在近20年的时间内,Friede被19种致命毒蛇咬了超过200次,此外还给自己注射了数百次毒蛇毒液,累计自我免疫次数达到了856次。这其中包含了眼镜蛇、黑曼巴蛇、响尾蛇、太攀蛇等最为致命的毒蛇。


这个与蛇毒为伴的硬核狠人,不仅自身安然无恙,还主动为科学界提供了全球独一无二的研究材料——从他的血液出发,科学家开发出了能保护十余种致命毒蛇的广谱抗蛇毒血清!


相关研究刊登于最新的《细胞》杂志(下图)。


他在2001年第一次被咬伤——准确来说是在一个小时内连续两次被眼镜蛇咬到后,他也在鬼门关前走了一趟,在医院昏迷了4天才醒过来。经历了这次危机,Friede决定在这条险路上继续走下来,把自己“武装”得更强。


图片





23
炎症性肠病( IBD)为何越来越多


关于炎症性肠病( 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病情况。4月30日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下图),汇集了超过一个世纪(1920-2024年)的数据,覆盖全球82个地区、522项人群研究,堪称IBD流行病学领域的“百年全球档案”。除了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历史变迁,该更首次利用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数学模型,为IBD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路径绘制了一张清晰的“进化图谱”。


他们发现,IBD的传播和爆发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可预测的、跨越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流行病学模式。总体上,该研究数据支持下面的“西方化”(Westernization)假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高脂、高糖、精加工食物增加,即“西方饮食”)、卫生条件(过度清洁减少早期微生物暴露)以及环境暴露(污染、工业化学物质等)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改变肠道微生物组(Gut Microbiome)和免疫反应,最终导致IBD发病率的上升。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