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素素&刘辉
走进超市,你会看到琳琅满目的益生菌酸奶、益生菌粉末和保健品。宣传语中“调理肠道”、“增强免疫”、“改善情绪”……听起来谁都该补点益生菌?
PART ONE
益生菌指的是当摄入足够数量时,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益处的活性微生物。它们大多数属于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存在于肠道中,通常通过酸奶、发酵食品或营养补充剂摄入。
科学共识认为,菌株特异性+足量摄入+持续使用是益生菌发挥作用的三大前提 [1]。
PART TWO
1. 胃肠不适者
※ 便秘:部分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可增强肠道蠕动,缩短排便时间。
※ 腹泻:某些菌株(如乳酸乳球菌、鼠李糖乳杆菌)对感染性腹泻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有明确改善作用。
※ 炎症性肠病(IBD):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特定复合益生菌(如VSL#3)显示出一定辅助疗效。
2. 抗生素使用者
抗生素会广泛杀灭肠道菌群,补充益生菌有助于重建菌群平衡,预防腹泻发生,推荐在抗生素使用间隔2小时以上服用益生菌
3. 免疫系统问题(包括免疫过高与免疫过低)
益生菌可以帮助保护肠道屏障,调节免疫反应。对于免疫反应过度的人群(如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可能有助于降低过度免疫反应;对于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可能帮助提高免疫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肝脏不仅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亦是关键的免疫器官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与肝脏的免疫调节与解毒功能密切相关。适当补充益生菌,在改善肠道微生态的同时,可能对维持肝脏健康具有潜在益处。
※ 减少上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的风险或持续时间
※ 帮助减少婴儿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 减少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4. 心血管代谢异常者
某些研究发现,部分益生菌菌株(如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可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压水平。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MAF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合理补充特定益生菌,可能有助于改善肝脏脂质代谢,降低脂肪肝的发生风险。
这些研究临床应用仍需更多循证支持。
5. 情绪问题者(焦虑、抑郁、自闭症等)
“肠-脑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焦虑、抑郁、自闭症等疾病的关联日益受到重视。益生菌通过迷走神经介导的肠-脑双向通讯,影响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的表达和神经可塑性[2]。
医学小常识:
肠脑轴是指大脑和肠道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这种联系不仅仅是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还涉及到了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比如通过激素和神经递质进行交流。肠道微生物群(包括在肠道中生活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产生多种化学物质,包括神经递质和短链脂肪酸,与身体的其他系统进行交流。
PART THREE
如急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肠缺血等情况下,肠道通透性增加,益生菌可能穿过肠黏膜进入血液,引发感染。
4)对益生菌或制剂成分过敏者
个别人群可能对制剂中的蛋白、辅料过敏,需查看标签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PART FOUR
2)选择合适的剂量
一般建议每日摄入不少于 100亿 CFU(colony forming units),部分治疗目的下推荐 200亿–500亿 CFU[1]。
益生菌需要100亿是因为它在到达肠道并发挥作用之前,需要经过胃部和小肠。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益生菌可能会由于胃酸和消化酶的作用而失活 [3]。
另外过量可能引发腹胀、腹泻。益生菌过大的剂量可能会导致菌群平衡失调、产生气体,从而引起消化不适,如腹胀、腹泻等问题。
3)合理时机服用
建议饭前或饭后30分钟内服用,此时胃酸较低,有利于益生菌存活并进入肠道。
4)搭配高纤维食物
膳食纤维中的“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有助于其在肠道中定植。建议同时多摄入蔬菜、全谷物、豆类。
我们吃下的高纤维食物中,有一部分是人体无法消化的,这部分主要包括膳食纤维。
5)持续使用与妥善保存
许多益生菌需要在冷藏条件下保存以保持活性。另外,很有可能需要连续几周或几个月才能看到益生菌的效果。
改变肠道菌群平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你开始服用益生菌时,这些有益的微生物需要时间去竞争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扩增并与已经存在的肠道菌群建立平衡。益生菌的定植和作用需一定时间,建议至少持续2-4周观察效果。部分产品需冷藏,注意包装说明。
小结:
※ 益生菌不是越贵越好,也非人人需要。
※ 科学使用不仅有益肠道健康,还可能助力肝脏等多器官功能。
※ 选对人群、菌株和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