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多少人能够理清元朝的皇帝继承关系?
先上图:
在元朝的十一位皇帝中,父传子的只有两位,爷传孙的只有一位,剩下的继承顺序,一会从叔叔到侄子,一会从哥哥到弟弟,关系乱也就算了,在皇位更迭中,只有五次是和平更迭,剩下的要么是通过政变,要么是通过战争完成。
这里边到底是啥深层原因,十一位皇帝又都是怎么继位的呢?咱们今天就来捋一捋。
第一位,元世祖忽必烈,从称帝建元开始算起,23年。
按说作为开国皇帝,靠自己本事打天下,这皇位继承没的说,但我们知道元朝实际上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忽必烈也不是像老朱一样白手起家,然后我们按照大蒙古国1206年开国的世系开始算的话,忽必烈的皇位也不是正常继承来的。
铁木真死后,大汗交给了三儿子窝阔台,窝阔台死后传位给儿子贵由,贵由病死以后传位给儿子忽察,但没能成功,大汗传给了托雷的长子蒙哥。
蒙古在襄阳战死,死前也没个安排,于是老四忽必烈和老七阿里不哥,一个靠着北方汉地资源,一个靠着草原诸王的支持,前后打了四年,结果阿里不哥战败,忽必烈即位。
这才有了后边的大元皇帝元世祖。
换了四个大汗,打了两次战争,冥冥中似乎有一种魔咒,套在这个黄金家族身上。
1294年,忽必烈去世。
忽必烈有七个儿子,嫡长子真金,性格温和,在众兄弟中颇有威望,而且深受汉法教导,对儒家颇有研究,是朝中汉法派领袖,因此身边还围了一群支持汉法的朝臣。
如果真金能够顺利即位,对元朝自然是一件好事。
说来也是巧合,这位太子,和我们后边大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标,性格和为人简直如出一辙,更绝的是,结局也似乎一样。
1285年春,有个御史上书忽必烈,内容居然是请忽必烈禅位给太子,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忽必烈大怒,严查,真金百口莫辩,惊恐脚架,年底病死。
所以忽必烈去世以后,就只好从真金的儿子里边挑了个最喜欢的老三,叫孛儿只斤·铁穆耳 。
孛儿只斤·铁穆耳即位以后,就是元成宗。
这是最顺利的一次即位,没有政变,没有争吵,在德高望重的武将伯颜的扶持下,甚至没有人敢于反对。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初八,元成宗去世。
无任何子嗣。
按照蒙古旧俗,皇后摄政,召开忽里勒台大会,选举新大汗以及大元新皇帝。
但是这位叫卜鲁罕的皇后却另有想法。
她希望由忽必烈第三子忙哥剌之子阿难答来即位。
无他,阿难答虽然是蒙古贵族,但信奉的是伊斯兰教,顺便还让手下的十五万军队也成了穆斯林,封地在陕西,代表的是穆斯林势力,扶持阿难答,可以借此与漠北蒙古势力抗衡,以更好的把持朝政。
但是漠北集团人家不服。在右丞相哈剌哈孙的操作下,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的两个儿子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奉诏进京奔丧。
次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和母亲答己率先抵达京城,不久发动政变,囚禁卜鲁罕和阿难答,然后答己给还在路上的大儿子海山写了一封信,暗示他放弃皇位给弟弟。
海山表示:谁拳头大谁说了算。
要知道,海山之所以在漠北,是因为在那边平叛,人会打仗,手里还有刚从战场上撤下来的蒙古军队。
1307年,海山带着三万人马抵达元上都,主持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他妈妈和弟弟以及一众蒙古诸王都表示支持。
五月二十一日,海山即位于上都,是为元武宗。
不过这哥们也是很厚道,既然这皇位有弟弟的一份功劳,那不妨将太子留给弟弟。
于是神奇的一幕出现了,26岁的哥哥海山即位为大元皇帝,22岁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被立为皇太子。
双方约定,一旦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就要封海山的儿子和世㻋为皇太子,日后由和世㻋即位。
只是权力这东西,一旦到手,谁还会放手啊。
1311年,在位三年多的海山去世了。
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史称元仁宗,封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太子。
为了消除后患,元仁宗将大侄子和世㻋外放云南,小侄子图帖睦尔外放海。
注意图帖睦尔这个人,后边还得返场。
和世㻋走到延安,一群海山的昔日部将追到这里,要求起兵夺位。
和世㻋热血上头,带人策动陕西行省丞相阿思罕发动叛乱,这事当时闹得很大,爱育黎拔力八达一度准备御驾亲征,结果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叛军爆发内乱,和世㻋连夜带人出逃,穿过河西走廊,穿过西域,穿过阿尔金泰山,一直跑到察合台汗国。
然后在那里获得庇佑,就地娶妻,剩下两个儿子,长子叫妥懽帖睦尔,次子叫懿璘质班,看名字大家不熟,但后边戏份都不少。
1320年,在位九年的元仁宗去世,享年35岁,传位给自家儿子硕德八剌,史称元英宗。
由于对手外逃,这次传位及其顺利。
但矛盾,早在他爹元仁宗在位期间就已经埋下。
元仁宗虽然对哥哥不讲信用,违背誓言,但在治理国政上是把好手。
大元开国以来,保持蒙古特色,还是走向汉化,始终是各位皇帝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很简单的道理,过去的蒙古大汗,是通过忽里勒台大会,由各部诸王甚至包括万户首领在内一起推举的,权力来自于忽里勒台大会,现在称帝了,要是按照汉人的制度,那皇帝就得是子承父业。
往深了讲,大汗是部落推举,而皇帝是九五之尊,再延伸一点,这治理天下,是按照汉人的行政制度,下级政府服从上级政府,还是按照蒙古贵族的模式,圈地封王呢?
所以按照谁反对,谁得利的逻辑,皇帝一般倾向于汉化,蒙古贵族出身的大臣和外地诸王们,一般是倾向于保持蒙古特色。
这个路线矛盾,忽必烈可以镇得住,军权在握的海山也镇得住,跟着海山搞政变的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也镇得住,但到了十七岁即位的硕德八剌这里,情况就有点激化了。
别的不说,就连他老祖母,当初反对海山称帝的答己,都反对继续推行汉化。
答己驾驭不住次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但掣肘刚即位的孙子硕德八剌,还是游刃有余的。
早在元英宗即位之处,朝中的汉臣就被太后答己和丞相铁木迭儿清理过一波,以至于硕德八剌忍不住抱怨:先帝旧臣,岂宜轻动。
至治二年(1322年)八、九月,铁木迭儿、太皇太后相继去世。元英宗硕德八剌顿觉豁然开朗,开始放开手脚提拔汉臣,大刀阔斧的准备推进新政。
与此同时,一部分汉化派官员,也开始纷纷上述,弹劾已经去世的保守派丞相铁木迭儿,硕德八剌对此人深恶痛绝,于是一波对保守势力的清算也开始推进。
事情搞成这样,基本就没法收场了,你死我死,必须死一个。
只是元英宗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死的会是自己。
公元1323年9月4号,硕德八剌从上都返回大都,途中夜宿南坡店,前丞相铁木迭儿的义子铁矢带人冲进幄殿,杀死元英宗硕德八剌。
史称“南坡之变”。
要知道,上都,是忽里勒台大会的召开地点,也是守旧蒙古贵族们的大本营。想要他死的人,太多了。
满打满算,元英宗在位不过三年,年刚满20岁。
弑君惨案发生以后,镇守漠北和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起兵南下,武力取得皇位。这位后来发生的事情,导致其死后连个谥号也没有,所以只能按照年号称为泰定帝。
按照汉人的规章,泰定帝其实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因为他是长子。
他爹,甘麻剌,又是真金的长子。
真金,则是忽必烈的长子。
偏偏忽必烈比较喜欢真金第三子铁穆耳,所以这嫡子的嫡子和嫡子,才跟皇位无缘。
不过现在,不是峰回路转了么。
泰定帝即位以后,为了清本正源,分别给和世㻋和图帖睦尔这兄弟俩平了反,图帖睦尔被封怀王,镇守建康。
只是他没想到,自己这一善举,却给儿子挖好了坟墓。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十日,泰定帝驾崩于上都,享年三十六岁。
按照泰定帝生前的安排,其太子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应该正常即位。
但这时候出现了两个野心家。
一个是带着太子身在上都的丞相倒剌沙,一个是留在大都的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
后者还有一个身份标签,他是武宗海山的旧部,手握兵权。
倒剌沙在上都拖了一个月,也没让八岁的阿速吉八即位,咱也不知道他咋想的。
南边的元大都,燕铁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此人后边也会返场)合谋,分别向漠北和江南派出密使,迎接周王和世㻋与其弟图帖睦尔迅速回京。
按照今天的地理概念,一个在中亚,一个在南京,那不用说,肯定是图帖睦尔先到。
不仅如此,图帖睦尔到了元大都,在燕帖木儿的拥戴下称了帝,还跟上都的丞相倒剌沙打了两个月的“两都之战”,完事以后和世㻋还没到大都。
他在干嘛呢?实际上,和世㻋压根就没出门。
毕竟,前前后后在察合台汗国躲了17年,17年的世外生活,足以让一个的声望和地位变得无足轻重,足以让昔日部将重新选择靠山。
再继续下边的故事之前,我们先补充一下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的结局。
两都之战爆发以后,这个九岁的宝宝被倒剌沙扶持称帝,时间是1328年10月3日,一个月后的11月14日,大都军队包围上都,丞相倒剌沙等人投降,阿速吉八不知所终,前后在位时间41天。
他是元朝第七个皇位。
同时由于他并没有机会给他爹泰定帝上谥号和庙号,后边的皇帝也不愿意承认他的皇帝身份,导致这父子俩成了元朝都没有庙号和谥号的两位皇帝。
言归正传。
图帖睦尔拿下上都以后,历史再一次重现了二十多年前的他们叔父那一带的剧情。
按照蒙古传统,以及元武宗和元仁宗两人约定的惯例,图帖睦尔向哥哥派出了使臣,准备将哥哥接回来即位,此时距离图帖睦尔称帝已经过去了几个月。
1929年正月,眼看“大局已定”的和世㻋从中亚启程,月底二十八日抵达和林,在一众蒙古诸王和大都使臣的“拥护”下即位,史称元明宗。
四月初七,已经官居右丞相的燕铁木儿抵达和世㻋所在地,率百官奉上玉玺,护送和世㻋进京。
与此同时,和世㻋则效仿父亲海山,宣布封图帖睦尔为“皇太子”。
一切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不出意外的话,两人将合力再创造出一段让位佳话。
然而权力这个东西,只有真正窝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安全的。
1329年八月初一,和世㻋抵达中都(今河北省张家口),皇太子图帖睦尔亲自前来迎接,兄弟俩十多年未见,见面不仅抱头痛哭,当晚宴请群臣,彻夜长谈(以上为笔者幻想场景)。
八月初六,和世㻋暴毙于中都。
在位时间,六个月零三天,这位元朝第九位皇帝就没了,而且整个皇帝生涯全在旅途中。
明宗之死成了个历史迷案,有人猜测是燕铁木儿背着图帖睦尔下毒,也有人说是图帖睦尔授意,总之,这皇帝之位,只能回到图帖睦尔身上了。
图帖睦尔,即元文宗,在位四年,因皇位是靠燕铁木儿夺取的,这就决定了他本身也不会有太大作为,除非扳倒燕铁木儿。
只可惜他并没有多少时间了, 三年以后的1332年八月,元文宗病逝,在位三年。
根据某史料记载,元文宗临死之前,念念不忘哥哥之死,他对皇后卜答失里说:
“昔者晃忽叉(明宗暴毙)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悔之无及。燕帖古思虽为朕子,然今日大位,宜明宗之子嗣之。”
为了赎罪,元文宗决定放弃自己的儿子不传,传位给明宗次子懿磷质班。
也有说法是当时元文宗打算传位给明宗长子妥懽帖睦尔,结果被燕铁木儿改了遗诏。
不管是哪一种,几乎可以确定的是,燕铁木儿是不同意的,毕竟作为当年明宗之死的参与者,他很难洗脱自己的嫌疑。
结果由于皇后的坚持,也可能是退让,七岁的懿磷质班被立为皇帝,史称元宁宗。
七岁而已,不足为患也。
只可惜这宁宗实在没有做皇帝的福分,在位53天,这个只比朱元璋大两岁的皇帝就得病死了。
元宁宗去世以后,在皇后卜答失里的坚持下,十三岁的妥懽帖睦尔被迎回到大都,然而在燕铁木儿的一再阻挠下,妥懽帖睦尔始终没法如期即位,这事一拖,就拖了六个月之久。
也就是说,大元朝居然居然有六个月是没有皇帝的,这皇帝继承,似乎也太儿戏了点。
六个月后,妥懽帖睦尔终于即位,原因是,燕铁木儿喝酒给自己喝死了。
在皇太后卜答失里和当年那位伯颜的支持下,妥懽帖睦尔被立为帝,史称元顺帝,他是元朝第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
作为政治交换,卜答失里皇后和文宗所生的次子燕帖古思为皇太子,日后继承妥懽帖睦尔的皇位。而当年迎回图帖睦尔的伯颜,也因拥戴之功晋升右丞相。
一个新的权贵阶层开始形成。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少年埋藏心底的仇恨。
七年以后,妥懽帖睦尔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扳倒权臣伯颜,又追究自己老爹被毒死一事,流放卜答失里和皇太子燕帖古思,后又在中途赐死。
元文宗遂绝嗣。
这场持续两代人的“让位”闹剧,到此也差不多结束了,只是不知道那位元武宗海山皇帝,如果泉下有知,或者他们爷仨地下相见,该如何打招呼?
元顺帝亲政以后的几年,元朝的政局已经混乱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尽管这哥们也曾尝试革除弊政,但汉化的半生不熟的元王朝,再加上没有一个像样的哪怕在位时间长一些的皇帝,阶层内部,王朝上下,始终没能解决掉汉化这个问题,指望在元顺帝这里翻盘,也是天方夜谭了。
所幸元顺帝倒也通情达理,发现回天乏术以后也就彻底摆烂,干脆玩起了消极怠工,在内斗和民变的双重打击下,1368年,明军攻入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大一统的元朝就此结束。
说了这么多,元朝皇帝继位关系混乱的原因,估计大家也琢磨的差不多了, 用四个字总结,就是对汉制的“消化不良”。
元朝从建立伊始,就面临着走蒙古贵族议事制度,还是实行汉化集权制度的选择。
在蒙古崛起之前,它的制度是这样的:
新大汗即位,由同一个部落联盟下各部推举产生,这个会叫忽里勒台大会,涉及到重大事宜的决策,就找个帐篷,各位有头有脸的大佬们坐在一起,聊一聊,吵一吵,搞不好还要打一架,然后在由大汗综合大家意见决定。
现在中亚还有一些国家都把“忽里勒台”作为国会或者议会的代称。
比如铁木真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也开过这么一个内部研讨会,据说会议期间,老二察合台和老大术赤还因为术赤身份问题打了一架。
这要是按照汉制,基本就没啥讨论的必要,嫡长子继承嘛,即便是皇帝觉得嫡长子太差劲,愣是瞧不上,那你在办公室了跟几个心腹重臣商量下也就是了。后边的清朝不也是这么过来的么。
这种贵族议事制度,本身带有原始社会的民主色彩,同时也会给一个部落埋下更大的祸根。
比如,正是因为很多决策是大家一起协商决定的,所以这些决策一定要符合大部分贵族们的利益的。
比如,部落联盟制度下,联盟的大汗,不能轻易剥夺各部首领对本部人口、财产、地盘的控制权。
同时一个部落首领,也不能随意剥夺本部其他头目的人口、财产。
就好比后来的蒙古大汗窝阔台,虽然贵为大蒙古国的大汗,却无权干涉帝国内部其他四大汗国的内政。
这是全世界部落时代的典型特征,并不是只有蒙古具有。当年迅速扩张的亚历山大帝国,也是这么搞的,结果亚历山大前脚刚走,后边帝国就被几个军头分裂了。
这种制度有这么点好处:
打仗比较勇猛,因为打回来的财产,大家都有份。这个有份,要比汉制下的奖励军功要更有诱惑力。
同时由于部落时代秩序比较混乱,敌对部落经常爆发战争,于是提前出生并且过早得到锻炼的哥哥们,一般负责对外征战,而晚点出生且缺乏战斗锻炼的弟弟们,则负责守家搞后勤。
这是那种环境下,一个部落为了应对外部危机被动生成的最佳选择。
蒙古的“幼子守灶制”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不只是当时的蒙古部非常特别的具有战斗活力。
比如当年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等。
但这种制度适合军事扩张,却不适合和平年代的内部统治。
因为,诸王和贵族们,手中掌握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这些资源是不能被皇帝或者大汗拿来维持统治的。
同样的,蒙古的诸王们,不仅分走了元朝皇帝手中掌握的资源,早期的推举制度,还让皇权必须经过忽里台大会的认可。
元朝皇帝即位,一般要搞两次仪式,一次是在元大都的汉制典礼,然后再去北边的元上都,由各地诸王通过忽里台大会确认一次。
没有经过忽里台大会盖章确认的皇帝,法理上是缺失的,进而就产生另一个问题:
诸王是可以被野心家争取和拉拢乃至于收买的。
反正皇帝都是你黄金家族的人么,咱也不惦记,但是兄弟里边选谁,这就有得文章可以做了。
更何况咱蒙古国本来就是幼子守灶制度,实际从铁木真到忽必烈,这个制度也没完全得到遵守,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谁来当大汗,那是可以商榷的。
既然是商榷么,那得是大家说了算,就看谁的支持者多了。
当初窝阔台死后,贵由即位,由于支持者不够,所以贵由病死以后,大汗转移到了拖雷系。
蒙哥死后,最有威望的两个弟弟、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又各自拉起一杆人马打了四年,结果忽必烈胜利。
前辈们的经验告诉后来的皇帝候选人们,这皇位,是可以争取的,不论是和平威慑,还是武力夺取。
对没有继承权的诸王们来说,谁能维护咱们得利益,咱们就支持谁。
维护诸王们的利益,就是保持原有的贵族议事制度,并且维护这个制度下的各个贵族们的利益,王,还得封,,人家掌握的土地和人口,你还是不能动。
同样的,每一个元朝皇帝即位以后,都有着一颗推进汉制改革的初心。
初心的动力,一方面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自己的子嗣能够顺利即位。
即便不是非得嫡长子继承,那至少得是自己说了算吧。
然而这里边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
因为,只要推行汉制,几乎就会受到内外一致的反对。
外部诸王自然不用说,内部的兄弟子侄,既然大家都有资格,靠着实力抢一抢皇位,那谁还愿意遵守规则?
所以说,元朝的皇帝,内心里是非常孤独的,孤独的皇帝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摆烂,放弃一切改革,让帝国继续沉沦,要么励精图治,然后受到重重阻碍以后,继续选择摆烂。
摆烂么,就只能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这又加速了生命的消亡,于是在位几年就只好英年早逝。
所以元朝的皇帝有普遍比较短命。
铁了心坚持推行汉化的,结局就跟上边那位元英宗差不多。
所以,我们要理解那位元顺帝,毕竟,他曾经也是努力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