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度认为游戏和学习是两码事。
每看到儿子“学识”落后于同龄人时,我们难免心生焦虑,试图“抢占”他的游戏时间来灌输“正经”知识,如数数或识字。可是,每次我拿出《识字大王》,孩子就兴致索然,垂头丧气。在我准备向儿子的小脑袋里塞点“有用”的东西时,他便插科打诨来惹我生气。他清楚,我气极时会放弃这种做法。我也曾试着严肃要求孩子安静下来学习,但碍于效果不佳,折腾几次后也就放弃了。
一、教育APP初探
研究表明,“坐得住、背得熟”可能不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方法。Golinkoff等专家在幼儿教育研究中发现,游戏才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他们甚至认为,孩子的游戏就是学习。起先,惯于“死记硬背”的我们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焦虑也总迫使我们要求孩子在学习时必须“正襟危坐”——就像我们经历过的那样。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呼吁父母关注“游戏的力量”。
为了让儿子爱上学习,我们也试了些“寓教于乐”的手机APP。这些APP号称能让孩子边玩边学,可实际用下来,儿子只顾着在屏幕上点来点去,压根没记住什么知识,反而玩得停不下来。正如Meyer等人所称的那样,父母都希望科技能为教育赋能,但当今的教育APP质量参差不齐,效果差强人意。或许已经有了更好的教育APP,但不想让孩子过多接触屏幕的我们并没有在这条路继续摸索。
二、小游戏,大力量
蒙台梭利百年来的教育理念表明,父母应该让孩子在自由的现实游戏中自然地掌握知识。于是,我们买了一副扑克牌,和儿子玩起了“数字对决”:手持同一花色数字牌,各出一张,让孩子当“裁判”,判断谁的牌面更大,并大声说出牌上的点数。
虽说游戏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致,但我们发现,一旦学习任务太有挑战性,“寓教于乐”也无法完全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不难想象,“填鸭式”教育在“灌输”那些超越孩子认知极限的知识时,更难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且很可能让他们备受打击。或许这正是儿子为何总以“嬉戏”的态度面对《识字大王》——他害怕几天后被“考”,有了压力就更不想学了。
为了进一步减轻孩子的压力,和儿子玩扑克牌时,我们不再让他“死记硬背”,而是鼓励他指着牌面上的形状数数,耐心地等待。如果他出错,我们只是轻声纠正,绝不用“负面”语言评价他。我们发现,面对压力,再用消极的话语(如责备或批评)刺激孩子——不管是否有意,他们只会更加抗拒学习,而不是更有学习动力。
有一天,当汽车飞驰在跨江大桥上,孩子迅速说出江面上有“四艘”采沙船时,我们知道,儿子已经成为“知四者”而不只是记住数字“4”的孩子。而当孩子能够在不同的场景准确地运用数字时,我们明白他在游戏中学到了“真正”的知识。相反,死记硬背所谓的“知识”一直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游戏的价值
与许多父母一样,我们过去总急于让孩子积累“应试知识”,误以为游戏是在“浪费时间”。这种狭隘的观念让我们忽略了游戏的真正价值。而现在,通过细心观察,我们才知道,孩子在玩耍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得更轻松、更高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相比,游戏不仅能高效传授知识,包括数数、识字和词汇积累,还能全面提升孩子的能力。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孩子可以假装当医生或老师,学会关心他人、表达想法,培养同理心和沟通能力;在拼图或搭积木的游戏中,孩子通过尝试和调整,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在团队合作的户外寻宝游戏中,孩子学会协作、决策,甚至在失败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培养复原力和优雅面对挫折的能力。在后来的养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游戏确实有种“魔力”,能让孩子在快乐中全面成长。
细心观察的父母会发现,游戏才是孩子们学习的“沃土”——孩子们在游戏中“丈量”自我,摸索、试探、冒险并扩展认知和能力边界的。同样,他们也会在游戏中“丈量”这个世界,理解现实并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之共处。当父母为孩子的游戏提供支持和引导,促成“引导式游戏”时,游戏便有机会促成更高效的学习。不过,许多父母还未认识到游戏的“潜在价值”,他们每天只花30分钟不到的时间在亲子游戏上。
滕婉俐的研究发现,不同家庭对游戏和学习关系的看法差异很大。条件好些的家庭中,72.2%的父母觉得“玩就是学”,愿意花时间陪孩子玩,平等地当“玩伴”;而普通家庭中,67.1%的父母觉得游戏只是“学习之余的放松”。相反,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中,80.2%的父母认为游戏是在“浪费时间”。这些父母参与亲子游戏时,七成多是“被孩子拉着玩”,更多是听孩子的指挥,大多希望孩子通过游戏赶紧学会识字、算数或画画之类的东西。
尽管观念不同,游戏的魅力对每个孩子都适用。况且,不论管家庭条件如何,父母都可以用简单的游戏,比如一张纸、一副牌,甚至户外的一片空地,让孩子在玩耍中成长。关键是放下“学习必须严肃”的想法,和孩子一起享受游戏的乐趣,边玩边引导孩子发现新知识、新能力。
四、游戏不是“学”的反面,而是“真学”的开始
我们曾以为,只有坐在书桌前,翻开课本,才叫学习;只有背诵、识记、练习题,才是知识。于是我们急切地想让孩子“快点长大”,尽早进入那个“规规矩矩学东西”的世界里。但后来我们发现,真正的学习,往往藏在孩子最放松、最快乐的那一刻——那就是游戏。
游戏不是学习之外的调剂,它是孩子认识世界、建构自我、发展能力的第一种方式。在游戏中,他们主动探索、反复试错、建立规则、表达情绪、解决问题,甚至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这些能力远比“认几个字”或“数到十”更基础、更重要。
当我们在游戏中放下“教”的执念,转而以玩伴的身份参与进去时,孩子反而学得更多、更快、更深。因为那一刻,他们不再是在“被教”,而是在“体验”和“创造”。这种由内而外的学习动力,才是最持久、最有生命力的成长源泉。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是一个小小科学家,他们在每一次拼搭、奔跑、假装、绘画中,都在构建对世界的理解。只是我们常常急于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成果”,却忽略了他们正在经历一场场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旅程。
作为父母,我们不必成为教育专家,也不需要准备昂贵的玩具或复杂的课程。我们只需要愿意蹲下来,陪孩子一起笑、一起猜、一起失败、一起重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更是面对生活的方式。
游戏,是孩子送给我们的礼物,也是我们回馈给他们最好的教育方式。当我们真正理解这一点,就会明白:陪孩子玩耍,不是耽误了“正经事”,而是在做最重要的那件事——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