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伤后未打疫苗,3个月发病5天离世,狂犬病为何会出现“疯癫”症状

据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月20日发布的消息,广东一男子被狗咬伤后未就医,三个月后出现恐风、狂躁等症状,发病仅三天即陷入深度昏迷,最终不治身亡。更令人心惊的是,咬人的狗在伤人后第五天就已死亡——这是狂犬病的明确信号,本可挽救生命的警报,却被无声忽略。

图片

死神病毒:狂犬病的真相

狂犬病由狂犬病毒引发,这是一种嗜神经病毒,一旦进入人体,会沿着神经纤维一路“潜行”,直抵大脑与脊髓。病毒在神经组织内疯狂复制,最终摧毁中枢神经系统,导致100%的死亡率——现代医学至今无法攻克这种绝症。

图片

传播途径极其明确:

  • 主要途径: 被感染动物(狗为主,猫、蝙蝠等也可能)咬伤、抓伤,病毒随唾液入侵伤口。

  • 罕见途径: 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感染动物的唾液(如被舔舐伤口、口腔、眼睛)。

图片

为何“疯魔”?——恐风恐水的背后

当病毒攻陷大脑,患者会经历三个阶段:

  1. 前驱期(2-10天): 发热、头痛、乏力、伤口异样感(痒、麻、痛),易被忽视。

  2. 兴奋期(1-3天): 标志性症状爆发! 大脑控制吞咽和呼吸的中枢严重受损,导致:

    • “恐水”: 吞咽肌肉痉挛,见水、听到水声甚至想到水都引发剧烈痛苦窒息感。

    • “恐风”: 气流刺激同样可触发痉挛。

    • “狂躁”: 病毒侵袭影响情绪和行为控制区域,表现为极度兴奋、幻觉、攻击性。

  3. 麻痹期(6-18小时): 痉挛停止,出现全身瘫痪、昏迷,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新闻中患者经历的恐风、狂躁及快速昏迷死亡,正是病毒肆虐破坏中枢神经的典型路径。

图片

如何对抗死神?——唯一生路:暴露后预防

一旦被可疑动物咬伤抓伤,立即、彻底、规范处理是生存的唯一机会:

  1. 伤口处理(黄金第一步,立刻做!):

    • 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

    • 彻底冲洗后,用稀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

    • 目标: 最大限度冲洗掉伤口处病毒。

  2. 立即就医,评估风险:

    • 医生根据伤口暴露的严重程度(部位、深度、数量)和动物状况决定预防方案。

  3. 接种疫苗(核心防御):

    • 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完成全程接种(通常4针或5针法)。

  4. 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关键补充):

    • 对于严重暴露(头面部、深部伤口、多处伤口、蝙蝠暴露),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免疫球蛋白,提供即时的被动免疫保护,中和伤口局部的病毒,为疫苗激活主动免疫争取时间。

图片

疫苗效力:近乎完美的盾牌

只要在病毒抵达中枢神经系统前,及时、规范、全程完成暴露后预防处置(伤口处理+疫苗+必要时免疫球蛋白),其保护效力接近100%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是预防人类狂犬病最有效的手段。

图片

侥幸心理:为何总在赌命?

  • “狗看着没事/家养的”误区: 动物感染早期可能无症状,新闻中狗5天后死亡就是明证。外表健康≠不带毒。

  • “伤口小/没流血”误区: 轻微抓伤、舔舐破损皮肤或粘膜同样危险。

  • “概率低/不会轮到我”误区: 一旦发病,死亡率100%。赌的是命。

  • “打针麻烦/怕疼/贵”误区: 相较于生命代价和发病后的极端痛苦,预防处置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部分地区的经济顾虑需通过宣传普及免费政策解决。

  • “十日观察法”滥用误解: 此方法仅适用于特定情况(家养犬猫、易于观察),且绝不能延迟首针疫苗接种和伤口处理! 观察期内动物死亡或失踪,必须立即完成后续接种。

“十日观察法”的正确操作是:立即处理伤口+接种首针疫苗+同时观察动物。若动物10天后依然健康,经医生确认,可中止后续疫苗。绝非先观察再决定是否打针!

每一次被动物抓咬后的侥幸,都是对死神的一次邀请。广东此例的悲剧,清晰映照出狂犬病的致命本质——它不可治,却完全可防。当伤口在身,任何犹豫都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

图片

记住生存铁律:

  • 彻底冲洗伤口,一刻不缓。

  • 立即就医评估,分秒必争。

  • 全程接种疫苗,针针到位。

  • 严重暴露加球蛋白,筑牢防线。

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万一没事”的侥幸。每一次及时的预防处置,都是在死神的镰刀下,为自己架起最坚固的盾牌。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