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导师携手银发票友,以文化共建赋能基层治理

图片

每周一上午,徐汇区湖南街道东湖党群服务中心总会飘出婉转悠扬的沪剧唱腔,这是陕新居民区社区自治的特色项目——陕新沪剧坊在进行日常排练。最近,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沈佳妮以专业指导老师的身份加入了团队,为这支社区文艺团队注入崭新的艺术活力。


图片

排练现场


沪韵悠长美名扬

 居民自治开出沪剧之花


在陕新居民区,退休夫妇吴开祥与郑玫是名副其实的沪剧“黄金搭档”。爱好沪剧的夫妇俩经常参加街道的文艺演出,久而久之就成了社区里小有名气的沪剧达人。他们的满腔热爱,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沪剧爱好者追随,于是陕新沪剧坊团队应运而生。


“有了街道和居委会的全力支持,团队很快就发展到几十人的规模。” 吴开祥谈及陕新沪剧坊成长历程时,眼中满是自豪。平日里,他们不仅扎根社区开展演出,还每月定期走进养老院,用沪语唱腔为老人们送去温暖关怀。


不仅如此,陕新沪剧坊更凭借扎实的功底登上了“上海市红戏会”“精彩上海”“上海浦江沪剧节”等市级舞台,捧回“上海人民广播电视台全国戏曲联盟”优秀表演奖等多项荣誉。他们还登上了上海大世界的舞台,成功举办“不忘初心七一沪剧专场”演唱会,以红色经典致敬党的光辉历程,将沪剧的魅力传递给更多观众。


图片

原创微沪剧《纪家花园是我家》


除了表演沪剧经典片段,吴开祥还与团队成员创作了许多反映社区生活和时事的优秀作品,如《低碳生活进楼里》《我爱我上海 环保记心怀》等。2023年,陕西南路188弄纪家花园华丽变身,陕新沪剧坊就自编自导自演了原创微沪剧《纪家花园是我家》,并在旧貌换新颜的花园中实景演出,获得了街坊邻居的满堂喝彩,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花园洋房”更新的佳话故事。



名家传艺谱新篇

街道做媒赋能艺术社区


随着陕新沪剧坊逐渐成为陕新居民区基层自治的特色项目,如何让这支“草根团队”实现艺术进阶,成为湖南街道深耕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于是,街道联手音乐街区共治委员会成员单位上海沪剧院,邀请上海沪剧院“95后”青年演员沈佳妮陕新沪剧坊团队进行专业指导。


图片

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沈佳妮


“能和社区里的沪剧爱好者们共同交流进步,给了我一次非常难得的实践机会。”沈佳妮说。作为主攻丁派的青年沪剧演员,沈佳妮凭借在《雷雨》中对繁漪的细腻诠释,以及《庵堂相会》里金秀英的灵动演绎,早已在沪剧舞台上崭露头角。


图片

排练现场


当以“社区艺术导师”的身份加入陕新沪剧坊后,沈佳妮定制了一套系统训练方案:每周一,她总会准时出现在排练现场,从发声练习到剧目排演全程把控。教学过程中,沈佳妮巧妙地将专业院团的训练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趣味练习帮助团队成员提升表演细节。陕新沪剧坊的成员们纷纷表示,非常喜欢这位年轻的老师,如今大家唱得更起劲了。


梧桐深处沪剧兴

 街坊故事搬上沪剧舞台


据悉,沈佳妮与陕新沪剧坊正紧锣密鼓地筹备近期的演出和比赛,她指导团队将原创微沪剧《纪家花园是我家》从“生活化即兴演出”升级为“有完整剧本与舞台调度的作品”,增强艺术感染力,让“接地气”的故事兼具艺术厚度。


图片

排练现场


“感谢街道和居委会这么关心我们,既提供场地又提供专业人才,让我们这些沪剧爱好者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陕新沪剧坊领头人吴开祥谈及近况时满脸笑意。


图片

陕新沪剧坊


从居民自发的票友聚会到拥有专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陕新沪剧坊的蜕变不仅是社区文化自治的典范,更印证着“专业反哺社区”的佳话。而专业院团下沉社区这种模式,不仅让陕新沪剧坊实现艺术蜕变,也让沈佳妮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居民的真诚与热情,让我重新理解了沪剧‘扎根市井’的生命力。”





编辑:邱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