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创新实践推动古树名木活态传承

古树名木是城市珍贵的“绿色文物”,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生态价值。

在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有一群特殊的“历史见证者”——它们扎根金城沃土,历经岁月沧桑,用年轮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它们是工人文化宫内的千年唐槐,是滨河路旁的百年左公柳,是什川古镇的明代梨园,是仁寿山上的古老枣林。这些穿越时空的绿色生命,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兰州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走出了一条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从被动抢救到主动预防、从单一保护到多元利用的创新之路,为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文成槐、左公柳、西夏槐、鲁土司核桃……每一株古树背后都镌刻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一方文化记忆。

2025年1月25日,国务院公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自3月15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新阶段。条例明确“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分级管理”原则,构建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兰州市积极响应,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绿满陇原”生态建设行动。截至目前,兰州市共有古树名木16871株,其中单株古树名木482株(包含名木18株)、古树群5处共16389株,广泛分布在28个乡镇(76个村)、29个街道(44个社区),隶属18科24属29种。

为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古树名木,兰州市构建起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对单株古树名木全部实施挂牌管理,标识牌上详细标明树种、树龄、等级、编号等信息,并刻印二维码,市民扫码即可了解古树详细资料。明确管护单位,落实属地化养护管理责任。兰州市林业和草原局还会同公安部门开展打击整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春风”专项行动,建立协同联络机制,共享古树名木调查最新数据,积极查处破坏古树名木行为。

兰州市为古树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的同时,科技创新也是古树保护的重要支撑。兰州市创新采用“一树一策”保护模式,建立主要古树树种的树龄回归曲线方程,为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此外,社会参与是古树保护的不竭动力。兰州市通过“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平台”发布公益项目,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永登县人民检察院发挥公益诉讼职能,推动多棵未登记古树获得合法“身份”;什川古梨树群通过“保护+旅游”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如若把古树名木视为一种资源,那它就是一种不可再生、能同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珍贵人文资源,也是风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科研、生态、观赏和科普价值。

兰州古树名木保护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其一,古树是活着的文明基因。那些镌刻在年轮里的历史记忆,是任何文献资料都无法替代的珍贵遗产。其二,保护需要多元共治。政府主导、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协同机制,是古树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其三,要在传承中创新。既尊重传统管护智慧,又善用现代科技手段,才能让古树焕发新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州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古树生存环境面临新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也对古树健康构成威胁;公众参与保护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但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这些“绿色老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守护行列。

黄河水日夜奔流,古树枝叶岁岁更新。这些穿越时空的绿色生命,将继续见证金城兰州的沧桑巨变,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心守护这份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宝贵遗产,让古树的年轮里,继续书写新时代的文明篇章。因为保护古树,就是守护我们的历史,守望我们的未来。

古树不语,却见证着城市的变迁,讲好“黄河古树故事”,让这些“绿色活化石”真正成为传承生态文明、凝聚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兰州智慧。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  洁

责任编辑:王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