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薪火点亮振兴路

近期以来,在兰州市城关区伏龙坪街道三营村,省级文保单位营盘岭——兰州解放战役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还以其特有的文化资源为引擎,正化身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能量。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背景下,以“烟雨兰山·红色营盘岭”为主题,三营村走出一条红色文化引领、文旅农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深挖红色根脉 让历史与现实对话

站在营盘岭战斗遗址上,风声中仿佛依旧回旋着70多年前的炮火硝烟。“‘红旗七落七升’‘曹德荣舍身炸峭壁’的故事,不是躺在书本里的文字,我们要让它活起来、传下去。”三营村党支部书记石林介绍道。近年来,村两委与街道合力,对遗址周边进行了系统性修缮:拓宽道路200米,安装65盏寓意深远的红色主题路灯,新增43块文化宣传牌与3座景观小品,让历史触手可及。

村史馆的改造升级同样充满了红色元素。“我们把它升级成了‘兰州战役营盘岭战斗纪念馆’。”石林指向馆内一面15米长的浮雕墙,“加上沉浸式投影、场景复原和互动体验设备,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穿越者’。”新落成的红色主题广场,成了村民和游客日常瞻仰、活动、休闲的精神地标。

文旅融合赋能 激活产业新机遇

如何让红色资源变成富民产业?三营村的答案是:深度融合。创新设计的瞻仰、学习、体验、休闲一体化项目吸引了广泛人群。游客李女士带着孩子刚从VR体验馆出来后说:“我和孩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尤其是‘重走解放路’的课程让孩子特别难忘,我现在还感觉心中难以平静。”

不仅有体验式的感受,三营村党支部还依托“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巧妙地将红色旅游与现代农业串联。本地散养的土鸡、自磨的荞面、香醇的胡麻油等特色农产品有了集中展示和销售的窗口。返乡青年小王在村里开了农家乐,生意红火。他说:“游客看完红色景点,都爱来尝尝我们的地道农家菜,买些土特产。”同时,红色丰收节等活动的举办,以及与兰州大学等高校的深度合作,都持续为这个红色旅游引流、特色农业增收的发展模式加码。

厚植乡风文明 焕发乡村新气象

物质富了,精神也要有相应的提升。伏龙坪街道和三营村将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与基础设施、环境提升同步推进。三营村依托升级改造的4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和200平方米红色文化广场,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退休老党员刘老师是义务讲解队的骨干,他说:“我们每周都组织开展活动,邻里守望帮扶孤寡老人、环境卫生整治美化家园、文化技艺传授丰富生活,老老少少都乐意参加。这里既是红色教育的平台,更是共建文明的家园。”

传统节日是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三营村都会精心策划活动。村妇女主任介绍道:“在我们这儿不管过什么节氛围都格外浓,春节组织书法家写春联送祝福,中秋节摆邻里团圆宴话丰收谈发展。热闹得很,传统味浓,人情味更浓。”

如今的三营村,主干道路全硬化,环境整洁、绿意盎然,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红色旅游与现代农业创造了多个直接就业岗位,村集体收入连年增长,正向着村强、民富、乡风和美的路径前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 娜

责任编辑:王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