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22日,一份由伊朗议会通过的授权决议被迅速送往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桌前。内容不长,却足以引发全球能源格局的震荡——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允许立即关闭霍尔木兹海峡。
与此同时,从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狭长水道上,超过50艘超级油轮正在变更航向。它们没有等待伊朗的封锁令真正生效,就已开始自发撤离。资本的嗅觉,往往比军事情报更快一步。
在德黑兰的这场动作背后,是美军6月21日晚间对伊朗三大核设施的定点打击。福尔多、纳坦兹、伊斯法罕,在数小时内遭到精准空袭。导弹炸响,油轮出逃,议会举手,一条全球原油运输的生命线,正滑向临界点。
这一刻,霍尔木兹不只是战略要道,而是德黑兰手中攥紧的世界咽喉。它不是象征性的威胁,而是政策化的倒计时。
撤退开始前,子弹尚未落地
这不是伊朗第一次喊出“封锁霍尔木兹”的威胁。过去十余年,这句话像咒语一样反复出现在每次危机边缘。而这一次,不同的是程序的合法性与资本的反应速度。
路透社等多家外媒证实:伊朗议会已于22日凌晨通过授权,赋予国家安全委员会在面临“持续外部军事打击”的条件下,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合法权限。这标志着“封锁海峡”第一次从外交辞令变成制度性操作。
比伊朗政府反应更快的,是全球航运市场。自21日晚至22日清晨,超过50艘VLCC原油运输船陆续调整航线。部分船只驶往印度西岸,另一些选择绕道非洲好望角,预计单程时间将增加超过15天,运输成本上升幅度达30%。
这种规模的“油轮出逃”并不常见。资本之所以不再犹豫,是因为它们看见了两个事实:一,美军已经动手;二,伊朗这次说到做到。
福尔多之后:特朗普打响“不可逆”的第一枪
2025年6月21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简短而高调的声明:“我们伟大的军人完成了使命,目标达成。”随后,美国国防部公布行动细节——B-2轰炸机从迪戈加西亚起飞,配合海军潜射巡航导弹,打击目标包括福尔多铀浓缩设施、纳坦兹研究基地和伊斯法罕军事复合体。
伊朗国家媒体则称,部分设施遭到“重大损坏”,仍在评估技术损失。但外交部发言人在随后回应中表示:“美方行为构成明确的战争行为,伊朗将以全面、非对称方式回应。”
美伊之间的“核讹诈游戏”至此走向破局。一方选择军事化终结谈判,另一方则以切断全球能源为代价尝试迫使对手回头。
市场已变:能源金融系统的本能避险
封锁尚未开始,市场已率先惊恐。
6月22日亚洲交易时段,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飙升至每桶96美元,创下近五个月来新高。东京、新加坡、迪拜三地原油相关指数同步大幅震荡,多个交易平台一度触发熔断机制。
与此同时,航运保险报价开始按照“战区标准”计价,尤其是针对红海与波斯湾航线的临时保费,飙升至平日数倍。
新加坡海运保险公司一位高管对媒体表示:“我们判断这不是一次‘短期恐慌’,而是市场行为进入了‘持续对抗阶段’。”
当资本以脚投票,说明外交已失效。
多战线激活:胡塞武装发声,红海压力陡增
霍尔木兹的危险并非孤例。
就在伊朗宣布可能关闭海峡数小时后,也门胡塞武装下属“安萨尔真主党”公开声明:“在伊朗遭攻击的状态解除前,我们将扩大战线规模。”
这并非威胁空谈。仅在过去半年内,胡塞武装已通过无人机与导弹袭击数十艘红海商船,导致海运保险费用持续走高。
此次表态显然获得了来自德黑兰的默契纵容——或许还不止胡塞,伊拉克什叶派民兵、叙利亚境内革命卫队指挥部,以及黎巴嫩真主党,都可能在接下来的数日内逐步激活“地面代理网络”。
德黑兰显然希望在没有正面宣战的前提下,通过区域放射式打击手段,逐步制造“中东多焦点失控态势”。
特朗普的胜利,还是风险的临界
从战略角度看,特朗普政府或许认为,先发制人攻击核设施可以“重启威慑态势”,从而将伊朗拖回谈判桌。甚至可能在选举周期内为其加分。
但问题在于,这种胜利并不可持续。伊朗并非传统国家,其回应逻辑从不遵循西式标准路径。用军事打击打开局面,换来的可能不是降温,而是系统性报复——它可能以能源封锁为先手,也可能以代理人战争为长尾。
如果霍尔木兹真的被封锁,即便只有三天,全球石油库存就将陷入动荡,欧美经济将受到通胀与供应链中断双重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