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步兵基础步枪进入自动化时代开始,设计师一直在摸索进一步提升步枪杀伤效力的方法。最初,半自动步枪还只是简单的手动步枪的升级版。在基本不损失精度和射程的前提下提高战斗射速。STG44的横空出世宣告着“突击步枪”这一概念开始崛起。和德军现役步枪——Kar98K相比,其精度和射程都远远不如(STG44的精度比后来试验中的AK还差不少)。但通过全自动火力的强化,其杀伤效力可以说是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战后,枪械设计师们开始构思,如何在全自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步枪杀伤效力。高速点射概念应运而生,其基本概念为通过浮动后坐机构,在后坐力传到射手之前,就以极高的射速发射数发弹药,实现可控散布。本文就首先介绍其中的先行者——温彻斯特SPIW。
温彻斯特SPIW有些设计还是挺有趣的,比如扳机护圈同时充当弹鼓卡笋弹簧
可见为了剥离箭形弹弹托,枪口有特殊装置
20世纪60年代美军的SPIW(Special Purpose Individual Weapon 特殊用途单兵武器)项目源于“齐射”项目,其基本设想是使用弹道平直的超高速箭形弹,通过可控点射来实现可控散布,由此提高步枪的点杀伤命中率。再辅以多发榴弹发射器提供的面杀伤能力,打造“超级步兵武器”。
温彻斯特研发的SPIW样枪使用法兰克福兵工厂开发的XM144 5.6x44mm弹,其从20英寸非镀铬枪管上发射时初速为4585英尺每秒(1397m/s)。步枪采用常规的三突笋回转闭锁枪机,使用挺杆短行程活塞驱动(另一下马原型枪,SCHV项目的温彻斯特轻型军用步枪也是)。不同寻常的是,其可以进行“软后坐点射”。点射过程中,自动机首先会在一个“内含机匣”内运动,同时呈浮动状向后运动,直到点射完成后,才会撞击机匣传递后坐力(可能采用了串联双复进簧),由此降低后坐力提升命中率。不过,温彻斯特SPIW还没有高速的特点,点射和全自动射速都为700发每分。半自动射击时闭膛待击,全自动或点射时为开膛待击。
XM144弹
可以从弹匣口看到部分内含机匣
那么,这套软后坐点射系统效果究竟如何呢?一言以概之就是,完全没用。下表是快速射击测试中几种SPIW和对照组的命中率(M-16M是改装型M16,可以进行点射):
可见,温彻斯特SPIW的整体命中率远不如AAI的SPIW,也不如同使用XM144弹的春田SPIW。这两者都没有使用所谓的软后坐技术,但并没有影响它们的点射命中率。从原理上看,由于低射速,温彻斯特SPIW的软后坐系统可能也很难达到效果:如果真的想在3发点射后才将后坐力传递到射手肩上,后坐“内含机匣”可能要走比现在枪上长的多的后坐行程。而且这套软后坐系统还增加了全枪的复杂度(当然另外两款SPIW结构也没多简单),对枪的可靠性也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在极端环境测试中,泥浆和沙尘迅速阻塞了温彻斯特SPIW的自动机构,使全枪陷入不可用的状态。测试军官报告,由于小零件众多以及簧力过大,阵地拆解极为困难:非寻常重量的后坐部件需要极强的复进簧。当故障发生时,正常的排除过程会变得极为困难。
春田SPIW(1964)
AAI SPIW(1964)
因此,温彻斯特SPIW连SPIW项目一期都没有通过,直接被刷了下来,留下来的只有它配套的3发前冲式榴弹发射器。不幸的是,在未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设计师抱着高速点射的概念,设计出更为复杂的自动机构.
温彻斯特SPIW的3发榴弹发射器,它也让全武器极其头重脚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