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又有国人获得了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菲涅尔奖(The Fresnel Prize of the European Physical Society),该奖算是颁发给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之一,于1999年设立,每两年颁发一次。该奖每次奖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各一人;获奖人年龄通常要求在35岁以下(要求候选者的成果发表在35岁之前,在奖项颁发年份的1月1日之前未满37岁即可),每位获奖者将获得一枚奖章和2000欧元奖金。该奖的最终获奖人实际是由欧洲物理学会的量子电子学与光学部(Quantum Electronics and Optics Division,QEOD)选出,最终由欧洲物理学会批准。总的来说,该奖含金量还是挺高的,而且该奖对国人还是挺友好的,或者说我国青年学者在该领域还是挺强的,已有多人获奖,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历史上的中国获奖人:
①潘建伟:2005年潘建伟因“在量子态隐形传输、量子纠缠纯化以及多光子纠缠等量子信息实验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当年的菲涅尔奖的基础研究奖,从而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科学家,也是首位中国获奖者。潘建伟院士是1970年出生的,获奖时35岁,此后他还陆续获得过国际量子通信奖、兰姆奖、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美国光学学会伍德奖、墨子量子奖和蔡司研究奖等,这里面很多奖他都是首位获奖中国人,甚至首位华人获得者。潘建伟也是年仅41岁便当选为了中科院院士。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他刚参加了为庆祝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而举办的黑尔戈兰2025会议,而此前在2022年,他也以线上的形式参加了2022年的索尔维物理会议,他也是唯一一位接连受邀参加了这两次量子物理领域顶尖会议的中国学者(唯二的华人学者。详见:仅有的两位华人,接连参与2022索尔维物理会议和黑尔戈兰2025两大顶级物理会议)。
②陈宇翱:2013年因“在光子、冷原子量子操纵和量子信息、量子模拟等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菲涅尔奖的基础研究奖,从而成为第2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陈宇翱生于1981年,获奖时年仅32岁,陈宇翱是1998年保送进中科大少年班(“零零班”)的,高中时曾获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金牌,还是首个得实验第一的中国人。他相继在2002年和2004年获得中科大的学士和硕士学位,而后前往德国海德堡大学读博,博士毕业后又先后在海德堡大学、美因茨大学和德国马普量子光学所进行研究工作。2011年他回到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至今,目前为该校教授,物理学院执行院长。他另外还曾获国家“杰青”、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IUPAP原子分子光物理委员会(C15)青年科学家奖和科学探索奖等荣誉。
③陆朝阳:2017年因“在量子光源、量子隐形传态和光学量子计算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菲涅尔奖的基础研究奖。陆朝阳生于1982年,获奖时35岁,陆朝阳是中科大本科,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博士毕业后回到母校,在不到29岁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目前为该校讲席教授,中科大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陆朝阳被誉为“量子鬼才”,他还曾获仁科芳雄亚洲奖、IUPAP-ICO Young Scientist Prize in Optics(首位获奖中国人)、阿道夫隆奖章(首位中国人)、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首位中国人)、CLEO高登讲席(首位中国人)、Robert T. Poe Prize和首届科学探索奖及新基石研究员。
④宫晓春:2023年因“在阿秒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开发的阿秒符合测量技术对超快光子学的推动作用”而获得了菲涅尔奖的基础研究奖。宫晓春生于1989年,获奖时34岁,但他获该奖时好像鲜有报道。他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7年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期间便获得了饶毓泰基础光学奖的优秀奖)。博士毕业后他前往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进行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此后回到华东师大,曾任该校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目前好像已经到浙江大学任研究员了。宫晓春主要从事原子、分子和团簇中的阿秒科学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宫晓春虽然在ETH zürich只待了一年,但他当时的所长正好与合作导师H.J.Wrner互补,使他在该实验室不到一年时间便开发出了阿秒团簇符合测量系统,该系统使他看到了水簇,测到了阿秒电子过程,相当于开启了一个新领域。虽然该研究完成的很快,但在Nature审稿过程中却遇到一位审稿人“刁难”,文章直到2年后才正式发表,当然也正是该成果让他获得了那年的菲涅尔奖。
⑤左超:2023年因“在计算相位成像和计量方面,特别是在非干涉定量相位成像和高速三维光学计量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了菲涅尔奖的应用研究奖,他也是首位获得应用研究奖的中国学者。左超生于1987年,获奖时36岁。他于2005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因高考发挥失常,进入了当时的三本院校),2014年博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期间还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学习)。由于在博士期间的优异成绩,左超在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破格任副教授;目前为该校CJ特聘教授,智能计算成像研究院院长和先进光电成像与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等。左超目前还是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和英国物理学会会士 ,还曾获IUPAP-ICO Young Scientist Prize in Optics、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和iCANX青年科学家奖。
⑥刘骏秋:2025年因“在超低损耗氮化硅集成光学的先驱性贡献,以及将这项研究用于非线性光学、量子信息和频率测量,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的转化”而获得了菲涅尔奖的基础研究奖。刘骏秋应该是生于1991年,获奖时34岁。他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16年硕士毕业于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2020年博士毕业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获最杰出的博士论文奖)。博士毕业后他继续在EPFL进行博士后研究,2022回国加入了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至今,目前他为该院研究员,同时也是合肥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和中科大的博士生导师。他主要从事集成光学、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微机电系统和微波光子学等领域的研究;他还曾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和首届PhotoniX Prize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
以上六位就是获得过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的中国学者,其中基础研究领域5位,应用研究1位。6位获奖者中,中科大本科校友占了三分之二,多达4位(其中3位还有师徒关系),另外中国海洋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各1位。6位获奖者中,首位获奖人潘建伟已成为中科院院士,我国量子科技的代表人物之一;另外还有量子鬼才及天赋型的少年班成员;也有左超这样的励志人物,即使出身三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然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