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战斗机在世界航空界异军突起,在极短时间内,先后研制出歼10、歼轰7A/B、FC-1“枭龙”、歼11B/D、歼15、歼16、歼20、歼35等,其中大部分型号已投入服役,发展速度之快、型号之繁多,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这些飞机成体系化发展,机载电子设备日渐成熟,机载武器系列化,已经成为世界战斗机家族中的佼佼者。本文介绍的歼10B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研发概况
歼10“猛龙”战斗机是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成都飞机公司制造的一种采取腹部进气、鸭式布局并拥有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第三代战斗机(中国战斗机划代标准),于1998年3月23日实现首飞。2006年12月29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受命公布了歼l0战斗机已成建制列装我空军的消息。在歼10战斗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成飞坚持自主研发并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成果与经验,先后推出了A型、S型(双座战斗/教练机)、B型、C型和表演型(单座和双座)等“猛龙”家族成员。
歼10A战斗机大迎角爬升
当歼10战斗机的原型机尚在试飞之际,欧洲的“台风”、“阵风”、“鹰狮”以及美国海军的F/A-18E/F等三代半战斗机已经开始服役;美国的F-15E、第50批次后的F-16C/D更是早在1991年前开始交付甚至形成作战能力;而俄罗斯的苏-35(包括以前的苏-27M、苏-37)早已开始研制、试飞,最新的米格-35也在进入新世纪之际开始研制。以上述飞机为代表的三代半战斗机配备有先进火控雷达、广角平视显示器、先进飞控系统、先进的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瞄准吊舱等,并加强了电子对抗能力。这些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特别是对地(对海)攻击能力),较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第三代战斗机有了进一步提高,彻底改变了第三代战斗机服役之初以夺取制空权为主或只能遂行空战的状况。部分三代半战斗机还引入了隐形概念和技术,生存能力大大改善。
瑞典研制的JAS-39“鹰狮”战斗机
歼10A战斗机服役之后,我国也刻意加强“猛龙”战斗机包括对地攻击能力在内的综合作战能力。数量庞大且老旧的强5攻击机和歼7战斗机亟待被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取代,而此时,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制尚需一定时日,距离装备部队更遥不可及。由于第三代战斗机采购、使用、维护成本高昂,不能1:1替换老旧机型,因而如何发挥、挖掘歼10战斗机的潜力,便是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航工业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认为,将一款飞机系列化发展,可实现投资少、见效快的目的,符合飞机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歼10A定型投产之后,中国空军便开始研制其后续型号。
空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