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是不是赚少了?

上海国际电影节行业论坛上,一个即将遭全网拷打的电影公司老板,正在“哭穷”

(应该)让片方得到更多,让利益向制片方倾斜;


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最不合理、最不公平的票房分账模式


100块钱(票房)只能拿到33块,无法维持行业的继续投入。


不能把风险都压在制片方身上。


......行业的事,好像跟普通观众没啥关系。

可惜。

坏就坏在说话人的身份上:光线传媒董事长兼总经理,王长田。

而光线,是卖出《哪吒2》的光线。

图片

讨论一件事的理想状态,本应是:事是事,人是人。

行业是行业,哪吒是哪吒。

但你也知道,关于《哪吒2》的一切讨论都不是那么容易冷静......

于是你见证了:

哪吒,又一次代表了行业。

#王长田称哪吒2票房分账非常不合理

图片

于是。

规则的合理与否,变成了吃相的好坏。

变成了——

“你也有脸说这话?还想挣多少?”

“我就想知道150亿给饺子分多少?”

“大型纪录片《哪吒2将下映:指责票房100元片方只拿33元》持续为您播出!

图片

是的,跑偏了。

Sir就打一个比方——

班里考上重点大学的尖子生,有没有资格质疑班主任教得不好?

当然有,甚至可能最有资格。

况且如今班级里除了这一个上一本的,大部分同学都没上二本线......)。

图片

那么。

那么,抛开《哪吒2》的光环,王长田说得对吗?


很遗憾......

锅里的饭,不够分。



01
少吗?少

中国票房分账模式对于片方全世界最不合理、最不公平

数据上的确是少。

来看看你的票钱都给谁了——

相比北美片与院线每部电影,国内则是标准化分账。

首先分给国家。

1、扣除3.3%增值税(部分城市2%)

2、扣除5%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余下的91.7%,由院线与片方以57%43%分账,一张100块的电影票,院线拿走52,片方只剩39。

用王长田的原话是“39块再刨去宣发成本,最后只剩下33块

图片

原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曾表示。

在现代电影产业链当中,制片方的分账比例应该到50%才合理。我们国家现在制片方处于相对弱势,制片方拿到的比例一般都低于45%,长期下去,所有的风险都是由制片方来承担。


既然认为不公,那有啥好办法?

图片

目前最合适的办法就是——

阶梯式分账。


北美、香港、日本、韩国等地,片方与院线为每部片单独谈判,多用“阶梯式分账”:首周片方拿大头,之后渐趋五五分。


拿北美举例——


首周票房,像迪士尼、华纳等强势片方可拿60%-80%(大热影片可到90%),普通商业片50%-70%,之后每周降低5%-10%,最终稳定在50%左右。


不用算了。


普通影片,片方5成保底,往往收入能达到6成左右;而票房表现过于差的影片,往往也能保证45%的收入(也高于中国的43%)。


片子好,赚翻;


片子差,风险小。


首周高比例回血快,动态调整还让院线主动延长排片。


这种片方之于院线的强话语权,当然是一种寡头效应,是历史垄断、IP霸权、分账策略、产业集中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片


但这种办法在中国,却困难重重。


即使现在这样43%的分账模式,也是许多人长期争取的结果。


因为国情不同。


所谓“抄作业”,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02

43%的战争


是的,这43%,也是在这30年里,许多电影人一步步抠出来的。


早年,国产片靠“一口价”吃饭。


图片


80年代之前,中影集团以彩色片70万元/部,黑白片60万/部(后按拷贝数定价)从制片厂买片,统一发行,票价全国一致。


哪怕改革开放之后,这个金额也仅仅上调了30万左右。


原因也很简单——


那时候的电影都是国营制片厂生产的,而绝大多数电影也都并不赚钱。


电影人,名副其实地只是“职工”。


状况什么时候改变的?


1993年,“3号文件”出台,中影集团退出国产片的发行,只发国外电影,于是各家制片厂开始一个个地和各地的电影发行公司直接联系,洽谈发行结算。


后来姜文就说,“当年,我拍完《阳光灿烂的日子》,跟二勇背着拷贝全国各地地跑,最后票房达到了5000万,那时候可了不起


那是1994年,大部分人还在“卖拷贝”。


但已经有人开始“吃螃蟹”了。


比如,徐克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1994年就开始在上海尝试分账。


影片分账分为两轮,第一轮,前4个月片方分60%,发行分40%,第二轮,片方分42%,发行分58%,完全是在学好莱坞的分账方式。


结果,大爆。


可当时有多少电影有《狮王争霸》的影响力呢?


这次分账虽然是先锋,但也只能算是个例了。


直到1995年,好莱坞大片杀来,初代分账规则才差不多确立下来:片方35%,院线65%。


《红樱桃》开了国产片分账先河。


图片


而这样的比例,基本上是持续到2002年,才有所松动。


因为中国商业大片时代来了。


电影,普遍能赚钱了。


在中国院线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下,几乎是一个人,一步步推高了国产片的分账比例。


张艺谋以前的搭档,制片人张伟平。


图片


没错,现在我们提起张伟平,总是很多负面评价,但不容否认,从《英雄的40%,到《十面埋伏》的41%,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42%,是他,逐渐拉高了制片方的分成比例。


2009年,广电总局提出指导方针:


制片方分账不低于43%,影院原则上不高于50%。


但直到如今,本作为底线的43%几乎一直都是上限。


直到《金陵十三钗》上映前。


为了这部当时“中国影史上最贵的电影”,张伟平再次“替制片方出头”提出两个要求:


1、最低票价提高5元。


2、税后分账比例调整为45:55。


两个百分点,闹到了“八大院线围剿‘十三钗’”的地步。


图片


最终电影局协调双方谈判,结果是各退一步——


5亿以内:片方45%,院线55%。


超5亿部分:片方41%,院线51%。


图片


但这次分账规则也只是特例,并形成惯例,唯一“成果”可能是电影票永久性上涨了5块钱。


当时还有另一位“大导演


在张伟平与院线僵持不下时,他毫不犹豫地在微博支持了老对手张伟平

张伟平说话的方式,很多人难以接受,他也曾骂过我,但这次调整分账比例的言论言之有理。……而后不断调整为43%。但仍是不合理的比例,制片方承担了最大风险却只分小头。


隔年,他的《一九四二》上映。


经与片方协商,最终采用了更复杂,且更对票房有把握的“三段式阶梯分账”。


与其他“阶梯逻辑相反,票房越高制片方分成比例越高。


3亿以内:制片方43%、院线+影院57%。3亿~8亿部分:制片方45%、院线+影院55%。超过8亿部分:制片方47%、院线+影院53%。


信心很足想搞把大的,但结果很残酷。


图片


《一九四二》收官票房为3.64亿元。


套用以上规则最终分账占比仍为43.2%。


图片


在这之后,很多大制作大规模的热门影片,偶尔会采用一些特殊分账方式,“保底”“阶梯分账”,以确保获得更多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反向操作的案例。


是的,主动让利。


与《一九四二》同期上映的,陆川导演的《王的盛宴》,采用了“反向阶梯分账”的形式:在首周43%的基础上,不断下调至39%。


目的就是为了更多排片机会。


但悲壮的策略并未改变最后的结果,《王的盛宴》以7692万元收官,并未追上8000万的预算。


图片


归根结底,大片有腰杆跟院线讨价还价,搏“特殊待遇”。


普通片?普遍都卡在43%动弹不得。


再说回这次的争议。


这次他的确没为《哪吒2》谋私利,只是当“出头鸟”,把43%的低分账摆上台面,呼吁利益向片方倾斜。


但问题是:现在合适吗?


风险真全在片方吗?



03
“一切为了电影,谁管电影院?

其实很多人不解,为什么1994年的时候,《狮王争霸》能在上海搞阶梯式分账,和国外一样首轮片方能分60%,如今却只能维持在43%?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


中国电影的桌上只有孤零零的一块蛋糕,而这蛋糕,显然不够分。


我们当然学不了北美。


最直接的原因是,咱们不爱吃爆米花......


之所以北美影院能任由制片公司鱼肉,是因为他们营收的主要来源是影院卖品。


爆米花、饮料、配套服务。


打个夸张点的比方:对于北美影院如果收入只靠票房,就像是KTV只靠包间费挣钱。


毛利率高达80-90%的爆米花、饮料等影院卖品,在欧美影院收入占比高达40%-50%。


爆米花救“他们”,而票房绑架“咱们”。


2023年中国电影协会报告指出,国内影院卖品收入占总营收的15%-20%,人均卖品消费远低于北美,通常估计在8-12元。


咱中国人真没这个消费习惯。


爆米花?太贵。


可乐?不渴。


真饿真渴,电影院就开在商场里,商场里到处都是奶茶店小吃店。


多少人会到电影院里面买?


当下这个消费环境,普通人去趟KTV都得考虑要不要某马送酒,更别说电影院了。


如果它“谢绝外带食品饮料”,那还不行。


图片


归根结底,国内的票房收入是我们影院的重中之重。

你也知道。

如今的票房,是个什么德行......

图片

截至6月22日,2025年中国票房285.5亿,《哪吒2》票房154亿,过半。

根本没法想象,如果没有这颗救命稻草,中国电影今年得惨成啥样?

想得到的是。

电影院先“死一定的,因为房租是一定的

没有人会统计并公布从2024年至今,中国倒闭了多少家电影院。

你只能看到两个数据:

1、总票房越来越少。

2、新建电影院在变多。

2024年国内新增电影院1026家,同比增长19.9%。

图片

而截至今年5月底,国内就又新建了508家电影院。

而这个5月,在经历“对半砍的五一档后,总票房仅有17.39亿元,较去年减少了12.1亿元。


肉在变少。


如果在这个时候让票房利益向制片方倾斜”,跟直接逼电影院倒闭没有什么区别。


说到这,Sir打断一下——


为了钱的事喊冤叫屈,一般有两种原因:

要么蛋糕太小,给的太少。

饿的。

要么蛋糕太大,欠的太多。

馋的。

以往国产电影每次在分账问题上产生争议,好像都偏向于后者。

那时候,电影票房的数字越来越大。

而院线方之所以妥协,也是因为在降低比例的情况下,它们也能赚到更多的钱,并对未来充满着期望。

图片

但现在。

在所谓“《哪吒2》贪得无厌的吵闹声中,真实的情况更像是冰天雪地里的双方,抢着穿“票房”这一条裤子。

大部分的片方并没有能力像好莱坞一样,做到电影出海,从海外回收更多的成本。

影院也没有办法发展周边经济,只能靠一张张电影票勉强支撑。

他们只能在一个越来越小的蛋糕上你争我夺,每个人都饿的不行,但似乎,每个人都没有其他的办法。

这便是中国电影无法解决的困境。

但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虽然说,王长田的这次发言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在这其中,Sir倒是很同意其中的一句话——

“现在生产了太多的电影,都是观众不需要的。”

这恐怕才是蛋糕越来越小的原因。

回望这两年的中国电影,其实大多数都是些不痛不痒的类型片,我们既无法赶上世界影坛的潮流,又无法获得观众的青睐,而这样的电影越多,就越会降低观众走进电影院的欲望,无论是片方还是影院,能得到的回报都会越来越少。

所以当务之急,或许并不是分账比例,而是电影本身。

只有精品越来越多,选择越来越丰富,才能真的重新激起观众走进电影院的欲望,才能有更多的回本可能性。

毕竟。

现在的观众,在票价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还愿意花钱买票,只不过是为了看一部好电影。

可如果这块蛋糕上,到处都布满了或劣质或廉价的食材。

那么谁分多些,谁分少些,又有谁在乎?

图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破坏之王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