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薅的每一单外卖羊毛,都在给京东供应链帝国添砖!刘强东的阳谋藏不住了

深夜加班,肚子咕咕叫。你熟练地打开外卖APP,琳琅满目的折扣:满20减15、新客1元吃、爆款套餐9.9元...手指滑动间,一份标价25元的黄焖鸡米饭,叠券后实付只要12.8元,还包配送!下单,付款,一气呵成。心里嘀咕:这么便宜,商家和平台赚啥?

别嘀咕了,巨头们图的,可能真不是你饭菜上那点钢镚儿。最近,京东重启“京东买菜”,加码外卖市场,刘强东那句被翻出来的旧论调——“前端卖饭菜我可以永远不赚钱,只要靠供应链赚钱就可以了”——再次搅动风云。这背后,藏着一套颠覆普通人认知的“赚钱逻辑”。

图片

刘强东这话,乍听像“赔本赚吆喝”的疯话。卖饭不赚钱?平台喝西北风?但细品,这恰恰是互联网巨头杀入本地生活(外卖、生鲜)的核心打法与终极野心。它瞄准的不是你付的那十几块饭钱,而是藏在饭菜背后、规模庞大到恐怖的城市生活供应链

简单粗暴翻译刘强东的逻辑:

  1. “前端卖饭菜不赚钱” (甚至倒贴): 用超低折扣(满减、红包、免配送费)甚至亏本价,疯狂吸引你下单。目的只有一个——把你牢牢锁在我的平台上,养成高频消费习惯。 这就像“鱼饵”,赔钱也要把鱼(用户)引到我的池塘(生态)。

  2. “靠供应链赚钱” (这才是肥肉): 当平台聚集了海量用户(吃鱼的)和入驻商家(卖鱼的),它就掌握了议价权、控制权、数据权。赚钱的路子就宽了:

  3. 向商家收“过路费”(抽佣): 这是基础。但刘强东的野心不止于此。

图片

  1. 供应链赋能“抽水”: 这才是杀手锏!平台利用规模优势,向上游整合或深度绑定食材供应商、中央厨房、物流仓储。比如:

  2. 你点的黄焖鸡,鸡肉可能由平台集中采购,成本压到最低,再“批发”给商家。平台赚食材差价或服务费

  3. 商家用的油盐酱醋、一次性餐盒,平台统一供应,又能赚一笔。

  4. 高效的冷链物流、仓储配送体系,不仅服务外卖,还能服务生鲜电商、社区团购,摊薄成本,对外接单赚取物流费

  5. 数据“炼金术”: 你天天点什么菜、什么价位、在哪吃...这些数据汇聚成金矿。平台能精准指导商家备货、优化菜单,甚至反向定制供应链(比如预测某区域明天需要多少斤土豆),提升整个链条效率,这价值无法估量。

一句话:刘强东的算盘,是把外卖/买菜这个“前端入口”做成超级流量池和消费习惯养成器,最终在庞大的“城市生活供应链”这张大网上,建立起稳固的收费节点和统治力。 饭菜本身?只是吸引你进场的“门票”和收集数据的“传感器”。

图片

01 巨头混战,都在抢“供应链”的王座!(结合当下热点)

看看最近几个大动作,无不印证这点:

  • 美团“神抢手”+直播低价风暴: 近期美团在多地重启“神抢手”9.9元频道,发力直播带货卖低价套餐。表面是打价格战抢用户,深层次是用极致低价订单量,倒逼更多商家深度依赖美团供应链服务(快驴进货等),把商家“捆”得更紧。

  • 抖音外卖“卷”低价,剑指生态闭环: 抖音凭借流量优势猛攻外卖,同样主打低价套餐和直播引流。它图啥?绝不止抽佣。其背后是完善“本地生活”生态,最终目标是把餐饮商家纳入其“全域兴趣电商”供应链体系,从线上种草到线下履约、再到供应链支持,通吃!

  • 京东重启“京东买菜”,刘强东逻辑落地: 京东此时加码,优势正是其强大的自营物流仓配体系和B2B供应链基因(京东企业业务、新通路)。它可能更直接地实践“前端引流,后端供应链盈利”模式,尤其在中高端食材、标准化预制菜供应上发力。

这场外卖大战,早不是“送餐费”之争,而是“城市生活主动脉”——供应链控制权的终极卡位战! 谁掌握了最高效、最低成本、最广覆盖的供应链网络,谁就能在“后端”持续抽水,立于不败之地。

图片

02 对商家:是蜜糖,也可能是砒霜?

刘强东这套逻辑,对餐饮商家意味着什么?

  • 短期利好?流量诱惑难挡: 平台砸钱补贴,确实能给中小商家带来订单。尤其新店或淡季,低价是救命稻草。

  • 长期困局:利润被挤压,选择权丧失?

    • 佣金+竞价压力: 平台要抽佣(通常15%-25%),还要你参加各种促销活动(折扣成本商家承担一部分),前端饭菜利润本就被极大压缩。

    • 供应链依赖加深: 一旦你习惯了平台提供的便捷(且可能更便宜)的食材、包材供应,就像上了“瘾”。离开平台的供应链支持,自己采购可能更贵更麻烦。平台成了你的“水电煤”,议价权在谁手?

    • 沦为“代工厂”? 极端情况下,如果平台主导了食材标准和菜单(比如大力推预制菜套餐),商家可能沦为标准化产品的“加热工”或“出餐点”,独特性和品牌价值被削弱。

“前端不赚钱”的平台,最终需要“后端”找补。这“补”的很大一部分,可能就来自对商家供应链利润的再分配。 商家需要警惕:别在流量狂欢中,不知不觉交出了命脉。

图片

03 对消费者:低价能持续多久?选择会变少吗?

作为用户,我们喜闻乐见低价外卖。但刘强东的逻辑下,需要思考:

  • 羊毛出在谁身上? 持续的超低价,最终需要整个链条消化成本。除了平台补贴和规模效应,也可能来自:食材品质的妥协(更便宜的原料)、商家利润的极限压缩(影响出品和服务)、骑手待遇的挤压。长久的“亏本”生意是不存在的。

  • “万物预制化”的隐忧? 平台为了供应链效率最大化、标准化,必然倾向推广易于规模化生产、配送的品类——预制菜。你点的低价黄焖鸡、酸菜鱼,很可能来自工厂的标准化料包。便宜、便捷有了,但“锅气”和个性化选择呢? 最近“预制菜进校园”的争议,也反映了消费者对“看不见的厨房”的担忧。

  • 选择权集中化? 巨头通过控制流量入口和供应链,可能间接影响你能看到什么餐厅、吃到什么菜。小众、有特色但难以标准化的餐厅,生存空间可能被挤压。

图片

刘强东的“供应链赚钱论”,是互联网巨头降维打击传统行业的经典战术,展现了资本驱动下,对商业效率的极致追求和对生态位制高点的抢占野心。 它确实有可能优化部分效率,带来阶段性消费者福利。

但,“永远不赚钱”的承诺背后,是追求“后端”更大、更持久的垄断性收益。 当流量入口和供应链命脉被少数巨头掌控,市场健康的竞争生态、商家的合理利润空间、消费者的多元选择权,是否能得到充分保障?这是狂欢之下必须警惕的冷思考。

你下次点开外卖APP,看到那个刺眼的低价时,不妨多想一层:

  • 这顿便宜饭,最终养肥了谁?

  • 厨房里忙活的老板,真的能靠这个价活下去吗?

  • 你吃进嘴里的,除了价格,还有什么被“优化”掉了?

巨头们的“阳谋”已亮出獠牙。这场围绕“城市胃”的供应链暗战,结局如何,不仅关乎我们的钱包和胃口,更将重塑我们未来十年吃饭的方式。

点个赞吧,提醒自己:便宜背后,永远有本经济账。看清逻辑,吃得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