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吭哧吭哧加班,报告写得漂漂亮亮,结果功劳是组长的,黑锅是你的;
996卷成麻花,技能点全点在PPT和Excel上,一抬头发现AI比你做得又快又好;
眼看35岁大关逼近,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才惊觉“熟练工”在市场上根本不值钱...
别怀疑,不是你不努力,是努力的方向歪了!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几十年前就点破了真相:“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Doing the right 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 the thing right.)
过去,很多人把这句话当耳旁风,觉得“把事情做好”总没错。但在AI狂飙、行业剧变的今天,血淋淋的现实告诉你:在错误的赛道“正确地”狂奔,跑得越快,死得越惨!
职场真正的赢家,早就悟透了:想不被淘汰,就得“顺人性社交,反人性成长”。
1. 顺人性社交:搞定“人”,才能让“事”顺
职场首先是“人场”。不懂人性,累死也白搭。高手都懂顺着人性来:
能喂“情绪价值”,就别只讲道理 (替代“能认可就少批评”):
痛点: 你苦口婆心指出同事代码bug,他觉得你在显摆找茬;你据理力争项目方向,领导觉得你不服管。
人性洞察: AI再强,也替代不了人渴望被尊重、被理解的情感需求。《人类简史》说,人类是靠“故事”和“共识”协作的物种。硬邦邦的道理,只会触发防御心理。
高手策略: 学学高情商沟通。先肯定对方的付出/想法 (“这个思路很有创意!”),再委婉带出建议 (“如果这里再优化下,效果会不会更炸?”)。用“我们”代替“你”,把对立变同盟。就像哄AI也得用prompt(提示词),哄人更需要“情绪prompt”。给足面子,事情自然好办。
能共享“赛道”,就别独吞“功劳” (升级“能分利就别独享”):
痛点: 项目成了,你汇报时光彩照人,把同事的贡献一笔带过。结果下次合作,没人真心帮你,背后还给你使绊子。
人性洞察: 在“内卷”加剧、机会变少的当下,人性中的“领地意识”和“不安全感”更重了。吃独食=断人财路=自掘坟墓。麦肯锡报告指出,未来职场最需要的是“协作力”。
高手策略: 看清趋势,主动“让利”。汇报时点名感谢伙伴,奖金到账张罗个小庆祝,有露脸机会拉上关键队友。打造“利益共同体”,才能对抗不确定性。 想想任正非的“分钱哲学”,把饼做大分好,队伍才带得动。独狼在AI时代,连汤都喝不上。
能让人“舒服”,就别招人“嫉妒” (深化“能让人喜欢就别让人嫉妒”):
痛点: 你能力突出,事事争先,汇报时滔滔不绝。结果发现领导防着你,同事疏远你,晋升时总差一口气。
人性洞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尤其在“35岁焦虑”、“职场PUA”话题刷屏的当下,你的“优秀”在别人眼中可能就是威胁。锋芒毕露是把双刃剑。
高手策略: 学学“藏器于身”。该亮剑时不含糊,但平时多把舞台让给别人,多夸团队少标榜自己。关键成果,记得带上领导的光环 (“在X总的指导下...”)。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不可或缺”的能力,而非表面的张扬。 低调,是最高级的自我保护。
2. 反人性成长:对抗本能,才能赢得未来
搞定人只是基础,想在AI时代立足,更要对自己“狠”! 高手都在逆着人性做事:
敢啃“硬骨头”,别总捏“软柿子” (聚焦“做难且有用的事”):
痛点: 重复性工作越做越熟,感觉良好。直到某天,这部分工作被一个自动化脚本取代了,你傻眼了。
人性弱点: 我们天生“避难趋易”,喜欢待在舒适区。但《未来简史》警告:AI最先替代的就是可预测的、重复性的“软柿子”工作。
高手策略: 主动找“难受”! 去学那门一直逃避的Python或数据分析;去挑战需要深度思考、跨界整合的复杂项目;去接触公司最前沿的业务或技术。过程痛苦?想想诺基亚的工程师,当年塞班系统做得再“正确”,方向错了,一切归零。现在流的汗,是为了将来不被AI的“算力”碾压。
修炼“长线思维”,拒绝“即时满足” (升级“走远而正确的路”):
痛点: 沉迷于“短平快”:追热点写爆款文、刷短视频学“干货”、频繁跳槽涨薪...几年下来,发现自己毫无深度积累,简历苍白。
人性弱点: 大脑天生喜欢“即时反馈”,刷个短视频就能获得多巴胺,比啃一本专业书爽多了。但“风口”来得快去得更快。
高手策略: 做“时间的朋友”。 像华为搞芯片,十几年如一日投入,哪怕初期看不到回报。选定一个有前景、符合趋势(如绿色经济、老龄化服务、人工智能伦理)的领域,沉下心深耕,打造“护城河”。别被“35岁魔咒”吓倒,社会真正淘汰的是没有“长板”的人。持续积累的复利效应,远胜于短期跳槽的涨幅。
勇闯“窄门”,别挤“独木桥” (强化“进别人忽略掉的窄门”):
痛点: 看大家都去考公、卷互联网大厂、转行做自媒体,你也跟着冲。结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惨烈,身心俱疲。
人性弱点: “从众”能带来虚幻的安全感。但余华说得透:“走宽门的人多,但路越走越窄;走窄门的人少,但路越走越宽。”
高手策略: 寻找“差异化生存空间”。 AI再强,也有盲区:需要高度创造力、情感共鸣、复杂人际协调、伦理判断的领域。比如:
结合专业背景 + AI工具:成为懂医学的AI提示词工程师,懂法律的智能合同设计师。
深耕细分领域:不做泛娱乐,专做老年人适老化数字产品测评;不做全品类带货,专攻某个极小众但高粘性的爱好圈层(如专业级户外装备、古法修复)。
提供“人性化”服务:在AI客服普及的时代,提供有温度、能解决复杂情绪问题的“高端人工服务”。
“窄门”思维的核心,是找到AI不擅长、你又有独特优势或兴趣的交叉点。 冷门赛道,可能是未来的黄金大道。
结语:未来已来,选择大于蛮干
德鲁克的金句,在技术爆炸的今天,价值远超以往。它不再是鸡汤,而是生存法则。
“正确地做事” (Doing the thing right):是执行力,是基础。它保证你不出错,但AI正在这方面以指数级速度超越人类。
“做正确的事” (Doing the right thing):是判断力,是战略眼光。是看清趋势(AI、老龄化、碳中和)、洞察人性(社交需求、情感价值)、明确自身定位(优势、兴趣、差异化)后的关键选择。
别再沉迷于“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了!
顺人性做人,让你在职场的“人海”中如鱼得水,减少内耗,整合资源。
反人性做事,逼迫你突破舒适区,在AI的阴影下锻造出不可替代的真本事。
记住:时代抛弃你时,不会因为你PPT做得漂亮、Excel用得熟练而打招呼。它只认一样东西——你是否在“做正确的事”。
现在,是时候停下来,抬头看路了。你的“正确之事”,找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