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6月25日 | “暗物质暗能量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专题研讨会

两朵新“乌云”

图片

暗物质和暗能量被称为21世纪现代物质科学中两朵新的“乌云”。它们虽然无法直接观测,但科学家通过引力效应推测它们的存在对宇宙结构和演化起着关键作用。

暗物质

暗物质是一种不发光、不吸收光的物质,它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因此无法用现有的天文仪器直接探测。然而,通过观察星系旋转速度、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现象,科学家们推断暗物质构成了宇宙总质量的约27%。暗物质的性质和组成至今仍是谜,但粒子物理学中的一些候选粒子,如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和轴子(Axion),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暗能量

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们通过观测Ia型超新星发现,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膨胀速度在加快。这一现象被归因于一种神秘的力量——暗能量。暗能量不同于普通物质或暗物质,它具有负压的特性,既不发光也不吸收光,因此无法直接观测。它的存在只能通过其对宇宙膨胀的影响推断出来。这一突破性发现于201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暗能量占据了宇宙总能量的约68%。最简单的暗能量模型是宇宙学常数,即爱因斯坦场方程中的一个常数项,但最近暗能量光谱仪(DESI,Dark Energy Spectroscopic Instrument)项目发布了最新的数据,绘制了迄今最大规模宇宙3D结构图,对暗能量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精确测量,他们发现在大于4σ置信度上暗能量状态方程随时间演化,排除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常数,并且在演化过程中越过宇宙学常数限 w=-1。


专题研讨会

近年来,宇宙学与粒子物理实验在暗能量和暗物质研究领域推进迅速,尤以近期 DESI 巡天项目在暗能量性质上的重要进展为代表。鉴于此,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将联合主办 “暗物质暗能量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专题研讨会,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具体承办。


图片


会议将邀请国内一线科学家作领域发展报告,并研讨我国未来研究布局对策,报告人包括蔡一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姜方舟(北京大学)、李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舒菁(北京大学)、王建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少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王钰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袁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周宁(上海交通大学)。


会议报告部分开通网络直播,讨论部分不直播,欢迎来现场参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