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大会第二天,深圳官宣联手东莞大干一场
深视新闻
2025-06-21 20:41
发布于广东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栏目官方账号
这是《锐视角》专栏的第251期。
6月21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在深圳光明区成立。
深圳、东莞联手聚能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顶层设计中的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显现一片新图景。
笔者注意到,深莞这一大动作的头一天,
深圳召开了全市性的大会
。时间上的巧合背后,往往有深刻逻辑。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大湾区的重大任务和机遇。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大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拉开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新征程。《意见》明确
支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之为”背后,都有顶层设计环环相扣的“关键支撑”。
2020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发布。
这一重磅改革文件中着重提出,支持深圳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
同年7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集中连片区域范围内,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2025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日前,中央重磅加码落子深圳,
中办、国办《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发布
。
开篇明确:支持深圳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
6月20日,
深圳召开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工作大会
,提出“扎实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笔者注意到,深圳此次大会提出要更好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引擎作用和在全国一盘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
“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可见作为科创之城,深圳牢牢扭住科技创新,将这一关键变量变成最大增量的决心。
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的成立,就是深圳携手东莞在这一重要背景下打响的新的一枪。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承载国家使命的全国科技创新重要力量,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广东省也始终对这一创新引擎寄予厚望,省委书记黄坤明也多次“点题”深圳、东莞紧密联动,高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合力做强湾区经济。
因此,
深莞这一枪的打响,意义非凡。这既是深莞两地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关键实践,也是推进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里程碑事件。
这里,一南一北,一座是日新月异的深圳光明科学城,一座是万象更新的东莞松山湖科学城。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名词解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深度融合为依托,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成果和颠覆性产业技术。
光明科学城
,集中布局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拥有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两所研究型高校。其中,“超级双脑”——鹏城云脑和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让光明科学城成为极少数同时拥有智算和超算设施的区域。
松山湖科学城
,拥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此之前,全世界仅有美国、英国和日本这3个国家拥有这样的研究平台。这里还拥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等高校及1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目前,深莞已联手共建光明科学城材料基因组设施的中高压中子谱仪和高分辨高通量中子粉末衍射谱仪,两个谱仪于2024年12月正式启用,累计服务了比亚迪、宁德时代、新宙邦、深圳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30多家单位。
据悉,
未来,深莞两地将推动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深度融合
,通过跨区域、跨机构、跨学科的合作,构建跨城科创共同体,汇聚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科研攻关—技术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生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正加速连片成群、聚势启新,努力展现新气象、迈开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
主笔 / 郭保瑞
排版 / 温维
审校 / 靳阳懿